成語 |
解釋 |
出處 |
疾如旋踵 | 旋踵:轉動腳跟。快得就像轉動一下腳跟。形容變化很快。 | 唐·馮用之《機論上》:“一得一失,易于反掌,一興一亡,疾如旋踵,為國家者可不務乎?” |
踵武前賢 | 踵:腳跟。武:足跡。跟隨著前人的腳步走。比喻效法前人。 | 戰國·楚·屈原《離騷》:“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
戰不旋踵 | 旋:轉。踵:腳后跟。打仗時不向后轉。形容勇猛向前。 | 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遂死于敵。’” |
踵趾相接 | 謂腳跡相連。形容人數眾多,接連不斷。 | 楊天石《黃遵憲》:“黃遵憲盛贊他們‘前仆后起,踵趾相接,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 |
踵武相接 | 同“踵趾相接”。 | 宋·陳亮《跋焦伯強帖》:“諸公巨人踵武相接,天下毫發絲粟之才,皆得以牽連成就,況且伯強之卓然能自見者乎!” |
踵事增華 | 踵:追隨,繼續。繼續前人的事業,并使更加完善美好。 | 南朝 梁 蕭統《<文選>序》:“蓋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
比肩疊踵 | 形容人多。疊踵,腳尖踩腳跟。 | 清 陳康棋《郎潛紀聞》卷一:“遼沈舊人,勝朝遺耈,比肩疊踵,同掌絲綸。” |
接踵而至 | 踵:腳后跟;接踵:足跟相接。后頭的人腳尖挨上前頭人的腳跟;一個跟著一個來到。形容人特別多;絡繹不絕。或事情連續不斷地發生。也作“繼踵而至”、“接踵而來”。 | 《新編五代史平話 唐史下》:“是日唐主大軍接踵而至。” |
機不旋踵 | 形容時機短暫。旋踵,轉過腳后跟。 | 唐·皇甫枚《三水小牘·宋柔》:“機不旋踵,時不再來。必發今宵,無貽后悔。” |
接踵而來 | 踵:腳后跟。一個跟著一個到來;腳步緊相連。 | 清 曾樸《孽海花》第25回:“當此內憂外患接踵而來,老夫子系天下人望,我倒可惜他多此一段閑情逸致!” |
敗不旋踵 | 形容很快就遭到失敗。旋踵,轉動一下腳后跟。 | 唐 盧照鄰《三國論》:“然而喪師失律,敗不旋踵,奔波謙瓚之間,羈旅袁曹之手,豈拙于用武,將遇非常敵乎?” |
納屨踵決 | 納:穿;屨:鞋;踵:腳后跟;決:破裂。穿上鞋子,破了后跟。形容衣著襤褸。 | 《莊子·讓王》:“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屨而踵決。” |
摩頂至踵 | 猶摩頂放踵。 | 南朝·陳·沈炯《為陳武帝與王僧辯盟文》:“僧辯等荷相國湘東王泣血銜冤之寄,摩頂至踵之恩,能不瀝肝抽腸,共誅奸逆。” |
納履決踵 | 納:穿;履:鞋;決:破裂;踵:腳后跟。穿鞋而后跟即破。比喻窮困、窘迫。 | 明 程登吉《幼學瓊林 貧富》:“曾子捉襟見肘,納履決踵,貧不勝言。” |
架肩接踵 | 肩挨肩,腳碰腳。形容人擁擠。 | 宋·無名氏《燈下鬧談·升斗得仙》:“李相公砡鎮揚日,夜夢長衢而行,見一金字牌屹于路左,觀者架肩接踵而至,遂詣看焉。” |
摩肩接踵 | 摩:接觸;踵:腳跟。肩挨肩;腳尖連著腳跟。形容人多擁擠;或比喻事物接連不斷的出現。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齊策一》:“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 |
比肩接踵 | 肩碰肩,腳跟腳。形容人多擁擠或接連不斷。 | 清 戴名世《<小學論選>序》:“天下之謬悠庸爛者,比肩接踵,不可勝數。” |
磨踵滅頂 | 同“摩頂放踵”。 | |
肩摩踵接 | 肩碰肩,腳連腳。形容人多而擁擠。 | 清 薛福成《庸庵筆記 幽怪二》:“終日人鬼雜處,肩摩踵接,不相畏避,亦不相聞問。” |
繼踵而至 | 踵:腳后跟;接踵:足跟相接;至:到,來。指人們前腳跟著后腳,接連不斷地來。形容來者很多,絡繹不絕 | 《晉書·段灼傳》:“由是四方雄俊繼踵而至,故能世為強國,吞滅諸侯,奄有天下。” |
比肩迭踵 | 形容人多。迭踵,腳尖踩腳跟。 | 清 陳康棋《郎潛紀聞》卷一:“遼沉舊人,勝朝遺耈,比肩迭踵,同掌絲綸。” |
義無旋踵 | 旋踵:把腳后跟轉過來,比喻退縮。在道義上只能奮勇向前,毫不退縮。亦作“義不旋踵”。 | 《晉書·溫嶠傳》:“今之事勢,義無旋踵,騎猛獸安可中下哉。” |
延頸舉踵 | 踵:腳后跟。伸長勃子,踮起腳跟。形容盼望十分殷切。 | 先秦 莊周《莊子 法篋》:“今遂至使民延頸舉踵,曰:‘某所有賢者’,贏糧而趣之。” |
延頸企踵 | 伸長頭頸,踮起腳跟。形容仰慕或企望之切。 | 漢·揚雄《劇秦美新》:“海外遐方,信延頸企踵,四面內向,喁喁如也。” |
摩肩擦踵 | 形容來往行人眾多,很擁擠。 | |
納履踵決 | 納:穿;履:鞋;踵:腳后跟;決:破裂。提上鞋,鞋的腳后跟處卻破裂。形容處境困難。 |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一:“[原憲]楮冠黎杖而應門,正冠則纓絕,振襟則肘見,納履則踵決。” |
頂踵捐糜 | 謂捐軀,犧牲。 | |
不旋踵 | 來不及轉身。比喻時間極短。也指不退卻。 | 柳殘陽《閻王梭》十七:“先是有開門聲,不旋踵間,茅屋門被人拍的‘嘭嘭’響……”。 |
比肩系踵 | 猶比肩繼踵。形容人很多或接連不斷。 | 《新唐書 韋嗣立傳》:“今之取人,未試而遽遷,務進徼幸,比肩系踵。” |
死不旋踵 | 旋踵:旋轉足跟,即后退。比喻不畏艱險,堅決向前。亦比喻極短時間內即死去。 | 《戰國策 中山策》:“當此之時,秦中士卒,以軍中為家,將帥為父母,不約而親,不謀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 |
駢肩累踵 | 同“駢肩累跡”。 | 清·王韜《瀛需雜志》:“二十八日為城隍夫人誕辰,城中熱鬧,無異于城外,幾于傾邑若狂,士女往觀者,駢肩累踵。” |
趾踵相接 | 形容人數之多。 | 梁啟超《變法通議·論師范》:“此外握風氣之權者,為書院山長,為蒙館學究,車載斗量,趾踵相接。” |
舉踵思慕 | 舉:抬起;踵:腳后跟;舉踵:踮起腳跟;思慕:思念。形容十分思念,抬起腳后跟張望。 | 漢·司馬相如《難蜀父老》:“舉踵思慕,若怙旱之望雨。” |
接踵比肩 | 踵:腳后跟。腳跟相接,肩膀相碰。形容人很多,相繼不斷。 | 唐·韋嗣立《論職官多濫疏》:“而今務進不避僥幸者,接踵比肩,布于文武之列。” |
趾踵相錯 | 見“趾踵相接”。 | 《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革命制造廠》:“棄家逃威,望門投止者,趾踵相錯。” |
汗流至踵 | 汗出得多,流到腳跟。常形容極端恐懼或慚愧。 | 《莊子·田子方》:“御寇伏地,汗流至踵。” |
延頸跂踵 | 見“延頸企踵”。 | 宋·王明清《揮薼后錄》第四卷:“奈何都民朝夕思念,燃頂煉臂,延頸跂踵,以望御車之塵也?” |
踵足相接 | 同“踵趾相接”。 | 明·張居正《答列卿毛介川書》:“今之士大夫,冠纓相摩,踵足相接,一時號為交游者,蓋不少矣。” |
禍不反踵 | 踵:腳跟。形容災禍很快來臨。 | 《新唐書·許世緒傳》:“今攬五郡之兵,據四戰之中,茍無奇計,禍不反踵。” |
踵跡相接 | 同“踵趾相接”。 | 清·昭梿《嘯亭雜錄·梁提督》:“自叢嵐疊嶂間以刀掘路,士卒各懷一鐵釘,踵跡相接,攀釘而上。” |
舉踵思望 | 舉:抬起;踵:腳后跟;舉踵:踮起腳跟。形容十分思念,抬起腳后跟張望。 | 漢·荀悅《漢紀·武帝紀》:“蓋聞中國至仁,德洋恩普……舉踵思望,如怙旱之望雨。” |
計不旋踵 | 計:計議,打算;旋踵:旋轉腳跟。腳跟還未轉過來,計議就定了下來。形容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拿定主意。也比喻行動迅速,毫不猶豫。 | 漢 司馬相如《喻巴蜀檄》:“夫邊郡之士……觸白刃,早流矢,議不反顧,計不旋踵,人懷怒心,如報私仇。” |
踵決肘見 | 踵:腳后跟,伢指鞋后跟;決:裂開。整一整衣襟,胳臂肘露了出來,拔一拔鞋,腳后跟露了出來。形容非常貧窮。 | 《莊子·讓王》:“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屨而踵決。” |
摩頂放踵 | 從頭頂到腳跟都擦傷了。形容不辭勞苦,不顧身體。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上》:“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
頂踵盡捐 | 猶言頂踵捐糜。 | |
頂天踵地 | 猶言頂天立地。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沒用處》:“夫人頂天踵地,惟呼最靈。” |
比肩繼踵 | 比肩:肩膀挨著肩膀;繼踵:腳尖碰著腳后跟。肩膀靠著肩膀;腳尖碰著腳根。形容人多擁擠。 | 春秋 齊 晏嬰《晏子春秋 雜下九》:“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 |
比肩隨踵 | 猶比肩繼踵。形容接連不斷。 | 《韓非子 難勢》;“且夫堯、舜、桀、紂千世而一出,是比肩隨踵而生也,世之治者不絕于中。” |
隨踵而至 | 踵:腳后跟。一個跟著一個前來。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 《戰國策·齊策三》:“子來,寡人聞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隨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見七士,則士不亦眾乎!” |
亡不旋踵 | 謂迅速滅亡。不旋踵,來不及轉腳跟。形容時間極短。 | 宋·蘇轍《<元佑會計錄>序》:“晉武帝削平吳蜀,任賢使能,容受直言,有明主之風,然而亡不旋踵。” |
肘見踵決 | 見:出現;踵:腳后跟,指鞋后跟;決:裂開。整一整衣襟,胳臂肘露了出來,拔一拔鞋,腳后跟露了出來。形容非常貧窮。 | 戰國·宋·莊周《莊子·讓王》:“捉衿而肘見,納履而踵決。” |
翹首跂踵 | 翹首:抬起頭。抬起頭踮起腳。形容殷切盼望。 | 宋·王明清《揮麈三錄》第一家:“天下之士翹首跂踵,冀閣下日以忠言摩上,不謂若今之為起居舍人者,止司記錄而已也。” |
禍不旋踵 | 旋踵:旋轉腳跟,比喻時間極短。禍害不久就將到來。 | 《北齊書 袁聿修傳》:“若違忤要勢,即恐禍不旋踵,雖以清白自守,猶不免請謁之累。” |
汗流接踵 | 見“汗流至踵”。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柳氏子》:“柳在櫝中,歷歷聞之,汗流接踵,不敢出氣。” |
汗流浹踵 | 見“汗流至踵”。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晚霞》:“[阿端]意計窮蹙,汗流浹踵。” |
繼踵接武 | 踵:腳后跟;武:足跡。腳后跟接腳后跟,足跡挨足跡。形容人數眾多而擁擠不堪或接連不斷。 | 明·歸有光《送張子忠之任南昌序》:“士大夫登朝著與其居于鄉者,繼踵接武。” |
履穿踵決 | 鞋子破了,露出腳后跟。形容很貧苦。 | 《莊子 讓王》:“捉襟而肘見,納履而踵決。” |
踵接肩摩 | 摩肩接踵。肩挨肩,腳碰腳。形容人多,擁擠不堪。 | 清·金捧閶《守一齋筆記·蘆花會》:“忽金鼓喧闐,儀衛甚盛,觀者踵接肩摩。” |
旋踵即逝 | 旋踵:轉動腳后跟;逝:消失。在轉身時就消失了。形容消失迅速 | 西漢·司馬遷《史記·吳起傳》:“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遂死于敵。” |
引領企踵 | 引領:伸長脖子;踵:腳后跟。伸長勃子,踮起腳跟。形容盼望十分殷切。 | 南朝·梁·蕭統《大呂十二月》:“分手未遙,翹心且積,引領企踵,朝夕不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