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得意洋洋 | 洋洋:得意的樣子。形容稱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樣子。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管晏列傳》:“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
峨峨洋洋 | 本用以形容音樂高亢奔放。后亦用以形容歡樂之態(tài)。語本《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語本《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十里洋場 | ①舊時上海的租界區(qū)域因外國人較多,洋貨充斥,或稱十里洋場;后因以借指舊上海市區(qū)。多含貶義。②泛指繁榮的市場。 | 茅盾《健美》:“我們這十里洋場實在還不過是畸形的殖民地化的資本主義社會。” |
土洋并舉 | 本國的土法和外國的洋法都采用。 | 古華《芙蓉鎮(zhèn)》第二章:“這座建筑物,真可謂土洋并舉、中西合璧了。” |
望洋興嘆 | 原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現(xiàn)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望洋:仰望的樣子;興:產(chǎn)生;發(fā)出。 | 元 劉壎《隱居通議 詩歌五》:“千古吟人,望洋興嘆。” |
喜氣洋洋 | 洋洋:得意的樣子。形容非常高興。 | 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fēng),其喜氣洋洋者矣。” |
洋洋得意 | 形容神氣十足,非常得意。 | 宋 朱淑真《春上亭上觀魚》:“春暖長江水正清,洋洋得意漾波生。” |
洋洋灑灑 | 灑灑:連綿不斷的樣子。形容文章的篇幅很長或談話連綿不斷。也形容才思充沛;寫起來很暢快。 |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 凡例》:“故成此一百五十余回洋洋灑灑文字。” |
崇洋媚外 | 崇:崇拜;推崇;媚:諂媚。崇拜外國的一切事物;向外國人獻(xiàn)媚。 | 茅盾《向魯迅學(xué)習(xí)》:“那時清王朝以及當(dāng)權(quán)的洋務(wù)派崇洋媚外,出賣國家主權(quán)。” |
汪洋自恣 | 比喻人的氣度或氣勢宏大。 | 明·袁中道《李溫陵傳》:“且夫今之言汪洋自恣,莫如《莊子》,然未有因讀《莊子》而汪洋自恣者也,即汪洋自恣之人,又未必讀《莊子》也。” |
東洋大海 | 東洋:東邊的大海。泛指無邊無際的大海。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7卷:“弄得神魂顛倒,意亂心迷,將前妻昔日恩義,撇向東洋大海。” |
裝洋蒜 | 裝腔作勢,裝糊涂 | |
洋相百出 | 盡是逗人發(fā)笑的怪樣子。 | |
出洋相 | 露出令人作笑的丑相,略帶幽默的失態(tài) | 柳青《創(chuàng)業(yè)史》第一部第22章:“只要有好處,我給咱出洋相。” |
一片汪洋 | 形容水面遼闊,水勢浩大。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22回:“鄭州底下黃河開了口子,漫延十余州縣,一片汪洋,盡成澤國。” |
洋洋盈耳 | 洋洋:眾多;盈:充滿。指宏亮而優(yōu)美的聲音充滿雙耳。形容講話、讀書的聲音悅耳動聽。 | 《論語 泰伯》:“師摯之始,《關(guān)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
一瀉汪洋 | 形容水流迅速,水勢浩大。 | 梁啟超《譚嗣同傳》:“一瀉汪洋。” |
汪洋大海 | 廣闊無邊;水波連天的大海。比喻事物的范圍廣闊;聲勢浩大。汪洋:水勢深而廣闊。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回:“轟天炮響,汪洋大海起春雷;振地鑼鳴,兩仞山前丟霹靂。” |
熱情洋溢 | 熱烈的感情充分地流露出來。 | 曹靖華《羅漢嶺前吊秋白》:“對全世界來說,這些熱情洋溢的報導(dǎo),正是撥云霧而見青天啊!” |
望洋而嘆 | 見“望洋而嘆”。 | 明·唐順之《與陳后岡參議書》:“俟他日有持《后岡先生集》示我者,我當(dāng)望洋而嘆,或尾后作一二句跋語是則可耳。” |
意氣洋洋 | 見“意氣揚揚”。 | 清·石玉昆《小五義》第85回:“見其夫為晏子趕車,擁蓋策馬,意氣洋洋,甚自得也。” |
大度汪洋 | 大度:氣量大;汪洋:深廣。形容人有度量,能容人。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43回:“妹子細(xì)觀姐姐舉止,直是大度汪洋,器宇不凡,將來必有非常奇遇。” |
飄洋航海 | 同“飄洋過海”。 | |
洋洋自得 | 猶言洋洋得意。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45回:“主意打定,正在洋洋自得,那差出去的管家也回來了。” |
德洋恩普 | 謂德澤優(yōu)渥普及。 | 漢·司馬相如《難蜀父老》:“蓋聞中國有至仁焉,德洋恩普,物靡不得其所。” |
洋為中用 | 有分析、有批判地吸收外國的有用的東西;為我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shè)服務(wù)。 | 毛澤東《對中央音樂學(xué)院的意見的批示》:“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
遠(yuǎn)隔重洋 | 重洋:一重重的海洋。指相距遙遠(yuǎn)。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52回:“無如遠(yuǎn)隔重洋,何能前去看來。” |
汪洋大肆 | 形容文章、言論書法等氣勢豪放,瀟灑自如。同“汪洋自肆”。 | 《新唐書 韓愈傳贊》:“當(dāng)其所得,粹然一出于正,刊落陳言,橫騖別驅(qū),汪洋大肆,要之無抵捂圣人者。” |
被發(fā)洋狂 | 被發(fā):披散頭發(fā)。披散頭發(fā),裝作瘋狂 | 西漢·司馬遷《史記·宋微子世家》:“箕子曰:‘為人臣諫不聽而去,是彰君之惡而自說于民,吾不忍為也。’乃被發(fā)洋狂而為奴。” |
遠(yuǎn)涉重洋 | 重洋:遼闊無邊的海洋。遠(yuǎn)遠(yuǎn)地渡過海洋。 | 余秋雨《霜冷長河·琉璃》:“她遠(yuǎn)涉重洋,多方拜師,盡傾資財,遍嘗磨難。” |
洋洋纚纚 | 形容盛美而有條理。 | 戰(zhàn)國·韓·韓非《韓非子·難言》:“所以難言者,言順此滑澤,洋洋纚纚,則見以為華而不實。” |
飄洋過海 | 渡過海洋。多指去異國他鄉(xiāng)或遠(yuǎn)處。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一回:“飄洋過海尋仙道,立志潛心建大功。” |
汪洋恣肆 | 汪洋:水勢浩大。恣:放縱,沒有拘束。肆:任意、無限制。恣肆:放縱不拘。水勢浩大而且放縱不拘。比喻文筆、言談豪放,自由無拘束。 | 唐·柳宗元《直城縣開國伯柳公行狀》:“凡為文,去藻飾之華靡,汪洋自肆,以適己為用。” 明·歸有光《與潘子實書》:“聽其言汪洋恣肆,而實無所折衷,此今世之通患也。” |
土洋結(jié)合 | 把簡單的設(shè)備或技術(shù)同現(xiàn)代化的設(shè)備或技術(shù)結(jié)合起來。 | 凌叔華《古韻》:“天津是中國北方的商業(yè)中心,漫步街頭,西式或土洋結(jié)合的簡陋店鋪比比皆是。” |
紛紛洋洋 | 形容雪花或似雪花般散片細(xì)物紛亂飄揚。同“紛紛揚揚”。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十三回:“是夜刮起東北風(fēng),濃云密布,紛紛洋洋,降下一天大雪。” |
汪洋自肆 | 汪洋:形容文章氣勢渾厚,義理深廣。肆:放縱。形容人的氣度或文章等大氣磅礴,豪放自如。 | 唐 柳宗元《宣城縣開國伯柳公行狀》:“凡為文,去藻飾之華靡,汪洋自肆,以適己為用。” |
江洋大盜 | 在江海上搶劫行兇的大盜。也泛指極為兇狠的強盜。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9卷:“小婦人父及夫,俱為江洋大盜所殺。” |
洋洋大觀 | 洋洋:盛大、眾多的樣子;大觀:豐富多彩的景象。形容事物繁多;豐富多彩;氣象宏大;非常可觀。 | 先秦 莊周《莊子 天地》:“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 |
汪洋閎肆 | 形容文章、言論書法等氣勢豪放,瀟灑自如。同“汪洋自肆”。 | 宋 汪藻《鮑吏部集序》:“欽止少從王氏學(xué),又嘗見眉山蘇公,故其文汪洋閎肆,粹然一本于經(jīng),而筆力豪放。” |
汪洋浩博 | 形容人的氣度寬廣、文辭豪放、學(xué)識淵博像水勢浩大無邊。 | 宋 陸游《答劉主簿書》:“德者前輩之學(xué),積小以成大,以所有易所無,以所能問于不能。故其久也,汪洋浩博,該極百家,而不可涯矣。” |
望洋驚嘆 | 比喻看見他人偉大而慨嘆自己或處理一件事而慨嘆力量不足。 | 清·杭世駿《<李太白全集>序》:“書來質(zhì)余,方望洋驚嘆,五體投地,而敢以一言半句相益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