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步調一致 | 步調:走路時腳步的大小快慢。比喻進行某種活動;采取同一步驟;同一方式。 | 毛澤東《整頓黨的作風》:“在這種種方面,都應該提高共產主義精神,防止宗派主義傾向,使我們的黨達到隊伍整齊,步調一致的目的,以利戰斗。” |
致遠恐泥 | 致遠:到達遠方,比喻委以重任;泥:阻滯拘泥,難行。恐怕妨礙實現遠大目標。比喻小技無補于大業。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
林下風致 | 同“林下風氣”。 | 《宣和書譜·婦人薛濤》:“婦人薛濤,成都倡婦也。以詩名利時,雖失身卑下,而有林下風致,故詞翰一出,則人爭傳以為玩。” |
學以致用 | 為了實際應用而學習。致:使達到;用:實際應用。 | 李新《為有源頭活水來》:“要結合實際工作和革命斗爭的需要來學,學以致用,并且勤學苦學。” |
見危致命 | 見“見危授命”。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子罕》:“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 |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 淡泊:恬淡寡欲;寧靜:安寧恬靜;致:達到。不追求名利,生活簡樸以表現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穩沉著,才可有所作為。 | 漢 劉安《淮南子 主術訓》:“是故非淡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 |
錯落有致 | 致:別致;有情趣;錯落:參差交錯;致:情趣。形容事物的布局雖然參差不齊;但卻極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 | 《晉書 衛恒》:“纖波濃點,錯落其間。” |
閑情逸致 | 逸:安閑;致:興致。指毫無事物所累;輕松超逸的情趣。悠閑的心情和安逸的興致。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老爺這趟出來,更是閑情逸致,正要問問沿途的景物。” |
致知格物 | 致知:獲得知識;格物:推究事理。獲得知識,推究事物的原理。 | 西漢·司馬遷《禮記·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專心致志 | 心里很專一;注意力集中。致:極盡;志:心意;志趣。 | 先秦 孟軻《孟子 告子上》:“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
致之度外 | 指不放在心上。同“置之度外”。 | 《北史 薛辯傳》:“朕且含養,致之度外,勿以言辭相析。” |
興致勃勃 | 形容興頭很足。興致:興趣。勃勃:精神旺盛的樣子。 | 清 李汝珍《鏡花緣》:“到了群考,眾人以為緇氏必不肯去,誰知他還是興致勃勃道:‘以天朝之大,豈無看巨眼?此番再去,安知不遇知音?’又進去考了一場。” |
澹泊明志,寧靜致遠 | 澹泊:不追求名利;寧靜:心情平靜沉著。不追求名利,生活簡樸以表現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可有所作為。 | 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是故非澹漠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盜食致飽 | 比喻以不正當手段獲益。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省事》:“或有劫持宰相瑕疵而獲酬謝,或有喧聒時人視聽求見發遣,以此得官謂為才力,何異盜食致飽,竊衣取溫哉!” |
致命一餐 | 舍棄生命,報答一餐飯的恩情。泛指舍死報恩。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朱浮傳》:“匹夫媵母,尚能致命一餐。” |
毫無二致 | 二致:兩樣。絲毫沒有什么兩樣。指完全一樣。 | 郭沫若《斷斷集 屈原時代》:“那時候的文體的變革和近代的文學革命,由文言文改為白話文的,實在是毫無二致。” |
豪情逸致 | 豪情:指興奮豪放的感情;逸致:悠閑脫俗的情趣。興奮豪放的情感和灑脫的情趣。 | 清·梁章鉅《楹聯叢話·三話·上·戲樓舊聯》:“記得丁歌甲舞,曾醉昆侖,豪情逸致,飄飄若仙。” |
極情盡致 | 謂將意趣風致表現得很充分。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三回:“果然蔣玉函扮了秦小官伏侍花魁醉后神情,把那一種憐香惜玉的意思,做得極情盡致。” |
淋漓盡致 | 淋漓:盡情;暢快;盡致:達到極點。形容把事物的一切情態充分地刻畫、表現了出來。 | 明 李清《三垣筆記 崇禎補遺》:“敘次大內規制井井,而所紀客氏、魏忠賢驕橫狀,亦淋漓盡致,其為史家必采無疑。” |
格物致知 | 格:推究;致:求得。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 西漢 戴圣《禮記 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致仕懸車 | 致仕:辭官;懸車:古代官員一般至七十歲告老引退,把車子懸掛起來不用。指告老辭官,退休家居。 | 東漢·班固《漢書·薛廣德傳》:“與丞相定國、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俱乞骸骨,皆賜安車駟馬。東歸沛……縣其安車傳子孫。” |
任重致遠 | 指負載沉重而能到達遠方。后比喻抱負遠大,能闖出新的前景,做出宏偉的業績。 | 《周易 系辭下》:“服牛乘馬,引重致遠。” |
聲罪致討 | 宣布罪狀,并加討伐。 | 《國語 晉語五》:“是故伐備鐘鼓,聲其罪也。” |
做張做致 | 張:模樣。裝模作樣,故意做作。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41回:“沈瓊枝看那兩個婦人時,一個二十六七歲的光景,一個十七八歲,喬素打扮,做張做致的。” |
言行一致 | 說的和做的一樣。形容人表里如一。 | 宋 趙善璙《自警篇 誠實》:“自此言行一致,表里相應,遇事坦然,常有余裕。” |
殊涂同致 | 猶殊途同歸。 | 《晉書·嵇康傳》:“故君子百行,殊涂同致,循性而動,各附所安。” |
隨車致雨 | 謂時雨跟著車子而降。比喻官吏施行仁政及時為民解憂。 | 《后漢書·鄭弘傳》:“政有仁惠,民稱蘇息”李賢注引三國·吳·謝承《后漢書》:“弘消息繇賦,政不煩苛。行春天旱,隨車致雨。” |
團結一致 | 保持一致,行動起來像一個人,指站在一起并且互相支持 | 毛澤東《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時期的任務》:“因為只有如此,才能根據民族矛盾和國內矛盾在政治比重上的變化而改變國內兩個政權敵對的狀態,團結一致,共同赴敵。” |
操贏致奇 | 指商賈居奇牟利。 | 清王韜《平賊議》:“商人既能操贏致奇,轉輸乎遠方,以供中國,則市無不足矣。” |
高人雅致 | 雅致:高雅的情趣。指品格高尚之人的優雅情趣。 | 明·周楫《西湖二集·宿宮嬪情滯新人》:“耽山玩水,此是高人雅致。” |
以刑致刑 | 謂對重罪施以輕刑,則罪犯無所畏懼,其結果將導致不斷用刑。 | 《商君書·靳令》:“罪重刑輕,刑至事生,此謂以刑致刑,其國必削。”又《去強》:“以刑致刑,國治。”《韓非子·飭令》:“罪重而刑輕,刑輕而則事生,此謂以刑致刑,其國必削。” |
和氣致祥 | 致:招致。和睦融洽,可致吉祥。 | 東漢 班固《漢書 劉向傳》:“和氣致祥,乖氣致異。” |
雅量高致 | 氣度寬宏,情致高雅。 | 《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惟與程普不睦”裴松之注引晉·虞溥《江表傳》:“幹(蔣幹)還,稱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 |
以貍致鼠 | 貍:貓。捉老鼠用貓作誘餌。比喻事情不能成功。 | 《呂氏春秋 功名》:“以貍致鼠,以冰致繩,雖工不能。” |
發財致富 | 因獲得大量財物而富裕起來。 | 魏巍《東方》第六部第五章:“只要努力,每個人都有發財致富的機會。” |
引重致遠 | 引:牽挽;致:達到。指負載沉重而可以到達遠方。比喻抱負遠大,能闖出新的天地,做出宏偉的業績。 | 《周易·系辭下》:“服牛乘馬,引重致遠。” |
負乘致寇 | 指居非其位,才不稱職,就會招致禍患。 | 典出《易·解》:“六三:負且乘,致寇至,貞吝。《象》曰:‘負且乘,亦可丑也。自我致戎,又誰咎也。’” |
圖財致命 | 圖:謀取。為了劫奪財物,害人性命。 | 元·曾瑞卿《留鞋記》第二折:“你如今將俺主人擺布死了,故意將這繡鞋揣在懷里,正是你圖財致命。” |
興致淋漓 | 猶興會淋漓。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0回:“有時有了興致淋漓的時節,就難免有些‘小德出入’。” |
以貍致鼠,以冰致繩 | 用貓招引老鼠,用冰作繩索。比喻事情不能成功。 | 《呂氏春秋 功名》:“以貍致鼠、以冰致繩,雖工不能。” |
表里一致 | 里外一致,指思想與言行完全一致。 | 明 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忠信樂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資稟雖甚魯鈍。” |
舉國一致 | 全國上下,團結一致。 | 毛澤東《論持久戰》:“所有問題的中心點還是中國全體人民團結起來,樹立舉國一致的抗日陣線。” |
殊致同歸 | 同“殊涂同歸”。 | 《隋書·五行志》:“夫神陰陽不測,天則教人遷善。均乎影響,殊致同歸。” |
研精致思 | 專心研究,盡力思考。 | 《后漢書·翟酺傳》:“愿陛下親自勞恤,研精致思,勉求忠貞之臣,誅遠佞諂之黨,損玉堂之盛,尊天爵之重,割情欲之歡,罷宴私之好。” |
發家致富 | 發展家業,使家庭變得富裕起來。 | 魏巍《東方》第三部第一章:“這個村子里的‘大能人’,更關心的卻是個人的發家致富。” |
雅人深致 | 雅:高雅,高尚;致:情趣。人品高尚,情趣深遠。原是贊賞《詩經·大雅》的作者有深刻的見解。后形容人的言談舉止不俗。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文學》:“‘訏謨定命,遠猷辰告。’謂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
百慮一致 | 指使各種不同的思想歸于一致。 | 語出《易 系辭下》:“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 |
推陳致新 | ①排除陳舊的,生出新的來。指肌體內的新陳代謝。②泛指排除舊的,創出新的。 | 《東坡帖》:“吳子野勸食白粥,云能推陳致新,利膈養胃。” |
一致百慮 | 一致:趨向相同;百慮:各種考慮。趨向雖然相同,卻有各種考慮。儒家指慮雖種種,理歸于一。 | 《周易 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
負重致遠 | 負:背著;致:送到。背著重東西走遠路。比喻能夠負擔艱巨任務。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趙憙傳》:“更始曰:‘繭栗犢,豈能負重致遠乎?” |
致遠任重 | 指擔負重任而行于遠方。常比喻人的才干卓越,可任大事。亦作“任重致遠”。 | 《墨子 親士》:“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 |
別無二致 | 別:分出。指區分不出兩者的差別。 | 郭沫若《海濤集 徐家埠》:“江西境內的風物,太平淡無奇了。這兒和長江沿岸所見到的別無二致。” |
推心致腹 | 見“推心置腹”。 | 宋·王禹偁《請撰大行皇帝實錄表》:“故得百萬之師,如臂使指,億兆之眾,推心致腹。” |
雅人清致 | 見“雅人深致”。 | 清·梁章鉅《浪跡續談·不食物單》:“《隨園食單》所講求烹調之法,率皆常味蔬菜,并無山海奇珍,不失雅人清致。” |
出奇致勝 | 見“出奇制勝”。 | 《老殘游記》第七回:“[劉仁甫]在嵩山少林寺學拳棒。學了些時,覺得徒有虛名,無甚出奇致勝處,于是奔走江湖,將近十年。” |
臨危致命 | 在遇到危難時肯豁出性命。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張》:“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 |
以冰致蠅 | 致:招引。用冰塊引蒼蠅。比喻事情必難實現。 | 《呂氏春秋·功名》:“以貍致鼠,以冰致蠅,雖工不能。” |
楚楚有致 | 形容陳列整齊,富有情趣。 | 清·余懷《板橋雜記·麗品》:“所居曲房密室,帷帳尊彝,楚楚有致。” |
閑情別致 | 同“閑情逸致”。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42回:“我們是有公事來的,拿我們丟在一邊,倒有閑情別致在里頭替人家畫畫兒!” |
逸韻高致 | 高逸的風度韻致。 | 清歸莊《跋金孝章墨梅》:“孝章逸韻高致,身有仙骨,故其書墨梅,柯干豐姿,意外超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