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百戰百勝 | 打一百次仗;勝一百次。形容善于作戰;所向無敵。 | 先秦 管仲《管子 七法》:“是故以眾擊寡,以治擊亂,以富擊貧,以能擊不能,以教卒練士擊驅眾白徒,故十戰十勝,百戰百勝。” |
兢兢戰戰 | 兢兢:小心謹慎的樣子;戰戰:畏懼的樣子。形容害怕而小心謹慎的樣子。 | 元 無名氏《抱妝盒》第四折:“小儲君倒也安安穩穩守著妝盒做護身符,則是我陳琳兢兢戰戰抱著個天大悶葫蘆”。 |
戰天斗地 | 戰、斗:泛指斗爭。形容征服和改造大自然的英雄氣慨。 | |
戰戰業業 | 戒慎畏懼貌。 | 康有為《上清帝第二書》:“故先王懔朽索之馭馬,慮天命之無常,戰戰業業,若履淵冰。” |
南征北戰,東蕩西殺 | 征:征戰;蕩:掃蕩。形容轉戰南北,奮勇殺敵。 | 晉劇《打金枝》第二場:“父王的江山,是他郭家父子南征北戰,東蕩西殺,十大汗馬功勞爭來的。” |
戰不旋踵 | 旋:轉。踵:腳后跟。打仗時不向后轉。形容勇猛向前。 | 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遂死于敵。’” |
息兵罷戰 | 兵:打仗。停止或結束戰爭。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22卷:“只為宋朝南渡以后,紹興、淳熙年間,息兵罷戰,君相自謂太平,縱情逸樂。” |
戰戰兢兢 | 戰戰:恐懼得發抖的樣子;兢兢:小心謹慎的樣子。形容十分害怕或小心謹慎的樣子。 | 《詩經 小雅 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
短兵接戰 | 短兵:刀劍等短兵器;接:交戰。指近距離搏斗。比喻面對面地進行激烈的斗爭。 | 《三國志 魏志 典韋傳》:“韋被數十創,短兵接戰,賊前搏之。” |
能征慣戰 | 形容作戰經驗豐富,很能打仗。 | 金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第二卷:“法聰早當此際,遙遙地望見,果是會相持,能征慣戰,不慌不緊不忙,果手疾眼辨。” |
統一戰線 | 比喻在某些問題上抱同樣態度。 | 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目前的時局,要求我們勇敢地拋棄關門主義,采取廣泛的統一戰線,防止冒險主義。” |
膽戰心驚 | 戰:通“顫”,發抖。形容十分害怕。 | 元 鄭光祖《芻梅香》第三折:“見他時膽戰心驚,把似你無人處休眠思夢想。” |
戰勝攻取 | 戰必勝,攻必取。指謀略高,戰斗力強。 |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三》:“操大國之勢,征強兵伐諸侯,戰勝攻取,利盡歸于陶,國之幣帛竭入太后之家。” |
膽戰心寒 | 戰:發抖。形容害怕之極。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112回:“諸將見李逵等殺了這一陣,眾人都膽戰心寒,不敢出戰。” |
心驚膽戰 | 形容內心極度驚懼恐慌。戰:發抖。 | 元 無名氏《薩真人夜斷碧桃花》第三折:“一個個氣昂昂性兒不善,他每都叫吼捋袖揎拳,走的我腿又酸又軟,不由我不心驚膽戰。” |
非戰之罪 | 罪:罪過。不是戰爭本身的過失。 | 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
身經百戰 | 身:親身;百:極言其多;親身經歷過許多戰斗。形容富于實戰經驗;也形容具有豐富的實際經驗。 | 南北朝 庾信《周大將軍司馬裔神道碑》:“在朝四十一年,身經一百余戰。” |
戰無不勝 | 每次打仗沒有不獲勝的。形容軍隊每戰必勝;戰斗力極強。也指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齊策二》:“戰無不勝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歸,猶為蛇足也。” |
背水一戰 | 背:背向;水:指江河;背水:背后是水;表示沒有退路。原作“背水陣”;背后臨近河水擺陣;或布下的陣勢。后來指處于絕境之中;為求出路而決一死戰。 | 宋 秦觀《將帥》:“韓信之擊趙,非素拊循士大夫也,背水一戰而擒趙王歇,斬成安君,是不在乎任之久近也。” |
南征北戰 | 征:征伐。轉戰南北;打了許多仗。 | 唐 柳宗元《封建論》:“歷于宣王,挾中興復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魯侯之嗣。” |
各自為戰 | 指各自獨立行戰。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 |
膽戰心慌 | 同“膽戰心驚”。 | 明·汪廷訥《種玉記·赴約》:“牛郎織女圖歡會,蜂喧蝶嚷須回避,我因此上膽戰心慌不自持。” |
人海戰術 | 以眾多人數來進行戰斗或解決問題的方法。 | 毛澤東《丟掉幻想,準備斗爭》:“……不敬師長,共產公妻,人海戰術,總之是一群青面獠牙,十惡不赦的人。” |
百戰不殆 | 殆:危險。作戰百次也不失敗。形容每戰必勝。 | 先秦 孫武《孫子 謀攻》:“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
以戰去戰 | 用戰爭消滅戰爭。 | 先秦 商鞅《商君書 畫策》:“故以戰去戰,雖戰可也。” |
浴血戰斗 | 浴血:渾身是血。形容頑強地拼死戰斗。 | 茅盾《向魯迅學習》:“不但鼓舞了當時在共產黨領導下浴血戰斗的革命群眾的士氣,也使廣大讀者從書本聯系到自己國家的現實,堅定了對革命的信仰。” |
屢戰屢敗 | 屢:多次。多次打仗多次失敗。 | 《晉書·桓溫傳》:“殷浩至洛陽修復園陵,經涉數年,屢戰屢敗,器械都盡。” |
戰戰慄慄 | 因激動或害怕引起的身體戰抖。 | 《晉書·段灼傳》:“恒戰戰慄慄,不忘戒懼,所以欲永終天祿,恐為將來堅圣之驅除也。” |
春秋無義戰 | 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爭。也泛指非正義戰爭。 | 《孟子·盡心下》:“孟子曰:‘春秋無義戰。’” |
慣戰能征 | 征:征討。形容作戰經驗豐富,善于作戰。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3回:“手里橫著一柄金蘸斧,坐下李都監那匹慣戰能征雪白馬。” |
能征敢戰 | 征:征討。形容作戰經驗豐富,敢于作戰。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55回:“必用能征敢戰之將,先以力敵,后用智擒。” |
戰無不克 | 見“戰無不勝”。 | 清·昭梿《嘯亭續錄·轉庵和尚》:“將軍之事吳王亦至矣,為之辟地攻城,戰無不克,數月之間招徠數郡。” |
久戰沙場 | 沙場:戰場。比喻久經鍛煉有經驗。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福州靈云志勤禪師》:“久戰沙場,為什么功名不就?” |
膽戰心搖 | 同“膽戰心驚”。 | 清·洪昇《長生殿·驚變》:“呀,你道失機的哥舒翰,稱兵的安祿山,赤緊的離了漁陽,陷了東京,破了潼關,唬得人膽戰心搖。” |
十戰十勝 | 謂每戰必勝。 | 《管子·七法》:“以能擊不能,以教卒、教士擊驅眾、白徒,故十戰十勝,百戰百勝。” |
能爭慣戰 | 形容作戰經驗豐富,善于作戰。 | 《平鬼傳》第15回:“自通姓名,就叫累鬼,能爭慣戰,有萬夫不當之勇。” |
以戰養戰 | 利用戰爭中獲取來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繼續進行戰爭。 | 毛澤東《關于國際新形勢對新華日報記者的談話》:“它將更厲害地進行其‘以華制華’的政治進攻和‘以戰養戰’的經濟侵略。” |
免戰牌 | 指掛出的向對方表示不應戰的牌子。借指不想做事。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15回:“城上即將‘免戰牌’掛起,隨你叫罵,總不出戰。” |
無心戀戰 | 沒有心情去留戀戰事。指不想做某事。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回:“那道人見倒了和尚,無心戀戰,賣個破綻便走。” |
股戰而栗 | 戰:怕;栗:發抖。兩腿發抖,不停地哆嗦。形容恐懼異常。 | 《史記·齊悼惠王世家》:“(魏勃)因退立,股戰而栗,恐不能言者,終無它語。” |
人自為戰 | 為戰:作戰。人人能獨立地戰斗。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 |
明恥教戰 | 教導士兵作戰,使他們知道退縮就是恥辱,因而能夠奮勇向前,殺敵取勝。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二十二年》:“明恥教戰,求殺敵也。” |
龍戰于野 | 群龍在郭野大戰。比喻群雄爭天下。 | 《周易·坤卦》:“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
轉戰千里 | 形容連續作戰,經歷了很長的歷程。 | 西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轉斗千里,矢盡道窮。” |
膽驚心戰 | 驚:驚懼,害怕;戰:發抖。形容非常害怕。 | 明·陸采《懷香記·索香看墻》:“可憐平地風波變,天那好苦,霎時間膽驚心戰。” |
攻無不取,戰無不勝 | 沒有攻占不下來的。形容力量無比強大。 | 《戰國策·秦策二》:“是知秦戰未嘗不勝,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也。” |
首戰告捷 | 第一仗就取得勝利。 | 章詒和《往事并不如煙·斯人寂寞》:“見到了人,人又還健康——母親覺得朱靜芳是首戰告捷。” |
戰無不勝,攻無不取 | 形容軍隊力量強大,百戰百勝。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 語本《戰國策 秦策二》:“是知秦戰未嘗不勝,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也。” |
孤軍奮戰 | 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一支軍隊單獨英勇作戰。也比喻在沒有外力的援助的情況下仍然堅持斗爭。也作“孤軍作戰”“孤軍獨戰”。 | 《隋書·虞慶則傳》:“由是長儒孤軍奮戰,死者十八九。” |
心寒膽戰 | 形容十分驚恐。 | 宋·羅燁《醉翁談錄·小說開辟》:“講鬼怪令羽士心寒膽戰;論閨怨,遣佳人綠慘紅愁。” |
戰戰栗栗 | 見“戰戰栗栗”。 | 《韓非子·初見秦》:“戰戰栗栗,日慎一日。” |
驅羊戰狼 | 喻以弱擊強。 | 宋·張耒《唐論中》:“而以之抗燕代之勁騎,此驅羊戰狼,則明皇與重兵選卒所不得行之也。” |
孤軍作戰 | 孤立無援的軍隊單獨奮戰。比喻單獨辦事,沒有人支援。 | 劉楨《隋書 虞慶則傳》:“由是長儒孤軍獨戰,死者十八九。” |
龍戰虎爭 | 同“龍爭虎斗”。 | 漢·班固《答賓戲》:“分裂諸夏,龍戰虎爭。” |
三戰三北 | 北:敗逃。打三仗,敗三次。形容屢戰屢敗。 | 《國語·吳語》:“吳師大北。越之左軍右軍,乃遂涉而從之,又大敗天沒。又郊敗之。三戰三北,乃至于吳。” |
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 形容軍隊力量強大,百戰百勝。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 清 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上:“古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端賴吾能用兵之將,球至于今,邈不可得。” |
戰戰惶惶 | 戒慎畏懼貌。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戰戰惶惶,汗出如漿。” |
決一死戰 | 拼死一戰以決勝負。 | 《清史稿 文宗本紀》:“周天爵素稱勇敢,所保臧紆青練勇可當一面,獨不能與賊決一死戰耶。” |
魂飛膽戰 | 同“魂飛魄散”。 | 《敦煌變言集·難陀出家緣起》:“怕怖莫知為計,魂飛膽戰心惟。” |
肉搏戰 | 交戰雙方徒手或用短兵器格斗。指直接對抗。 | 歐陽山《三家巷》:“赤衛隊員們正趕緊跑過去堵塞那個缺口,展開一場激烈的肉搏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