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拉幫結伙 | 組織幫派,搞小集團活動。 | 章詒和《往事并不如煙·君子之交》:“看著同學三三兩兩地閑聊天,拉幫結伙地搞活動,就好像一支行進中的浩蕩隊伍單把我拋撇在外頭。” |
結黨營私 | 營:謀求。互相組成小集團;為謀得個人私利而干壞事。也作“植黨營私。” | 宋 朱熹《朱文公文集 戊申封事》:“宰相植黨營私,孤負任使。” |
結駟連騎 | 隨從、車馬眾多。形容排場闊綽。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仲尼弟子列傳》:“子貢相衛,而結駟連騎,排藜藿入窮閻,過謝原憲。” |
結纓伏劍 | 結纓:系上帽帶;伏劍:拔劍自刎。比喻為維護正義而獻身。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哀公十五年》:“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結纓而死。” |
市怨結禍 | 市:買,換取;禍:災禍。換取怨恨,結下禍根。 | 西漢·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且大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以有盡之地而逆無己之求,此所謂市怨結禍者也。” |
歸根結蒂 | 歸結到根本上。蒂:花、果與枝莖相連的部分。 | 清 張南莊《何典》:“引得酒鬼相打,攪出人性命來。歸根結柢,把一場著水人命一盤摙歸去。” |
根深蒂結 | 猶根深蒂固。指根基深厚牢固。 | 宋 周煇《清波雜志》卷八:“某流落江湖二十年,兄弟異立,未能成家,重以場屋蹉跌,遂失身于介館馬慧,歲月滋久,根深蒂結,生育男女,于義有不可負者。” |
成群結隊 | 結成一群群;一隊隊。形容很多;自然給合在一起。也作“成群結伙”、“成群結伴”。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5回:“忽然山中居民,成群結隊,飛奔而來,報說魏兵已到。” |
瞠目結舌 | 瞠:瞪著眼睛;結舌:翹起舌頭落不下。瞪眼翹舌說不出話來;形容受窘或驚呆而一時無法對付的樣子。也作“結舌瞠目”。 | 清 和邦額《夜譚隨錄》:“因耳語其故,公子大駭,入艙隱叩細君,細君結舌瞠目。” |
張口結舌 | 結舌:舌頭像打了結;不能說話。張著嘴說不出話來。形容理屈詞窮或由于緊張害怕而說不出話來。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3回:“公子被他問得張口結舌,面紅過耳。” |
收緣結果 | 見“收因結果”。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20回:“見后面偈文后又歷敘了多少收緣結果的話頭。” |
歸根結底 | 歸結到根本上。同“歸根結蒂”。 | 周立波《山鄉巨變》上一:“如今是人力世界,歸根結底,還是靠做。” |
禍結兵連 | 結:相聯;兵:戰爭;連:接連。戰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 | 《漢書·匈奴傳》:“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三十余年。” |
開花結果 | 原指經播種耕耘后有了收獲。比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結果。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 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如今方下種,還沒有發芽哩。再隔五、六年,開花結果,才到得你口。” |
造因結果 | 謂無論制造何種因緣,必得相應之后果。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世人造因結果的這場公案,原是上天給眾生開得一個公共道場。” |
懸鶉百結 | 鵪鶉的羽毛又短又花,因以懸鶉比喻破爛的衣服。形容破爛,補釘很多。 | 北周 庾信《擬連珠》:“蓋聞懸鶉百結,知命不憂。” |
兵連禍結 | 兵:指戰爭;結:相連。指戰爭連年不斷;災禍持續相結。 | 東漢 班固《漢書 匈奴傳下》:“漢武帝選將練兵,約赍輕糧,深入遠戍,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三十馀年。” |
成群結黨 | 見“成群集黨”。 |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二篇第二章第二節:“但是這人卻是鬼計多端,有不少的成群結黨的黨徒。” |
憑軾結轍 | 憑軾:靠著車前扶手;結轍:車輪的轍跡相迭,形容車馬絡繹。駕車奔走,不絕于道。 | 《子華子·晏子問黨》:“游士無所植其足,則憑軾結轍而違之。” |
鶉衣百結 | 鶉衣:像鵪鶉鳥尾巴那樣的衣服;百結:補丁摞補丁的衣服。身上穿的衣服補丁多;連綴起來就像鵪鶉鳥的禿尾巴。形容衣服破爛不堪。 | 宋 李昉《太平廣記》:“時有一人,鶉衣百結,顏貌憔悴,亦往廟所。” |
開花結實 | 見“開華結果”。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56卷:“腹中無滓穢,但有精元氣,淘汰修煉不輟,自然開花結實矣。” |
團結一致 | 保持一致,行動起來像一個人,指站在一起并且互相支持 | 毛澤東《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時期的任務》:“因為只有如此,才能根據民族矛盾和國內矛盾在政治比重上的變化而改變國內兩個政權敵對的狀態,團結一致,共同赴敵。” |
百結懸鶉 | 比喻衣衫破爛。鶉鳥尾禿,像補綴百結,故云。 | 《黑籍冤魂》第二十回:“乞丐身上,破衣襤褸,百結懸鶉,怎抵得住那一天風雪?” |
結駟連鑣 | 駟:套著四匹馬的車;鑣:馬勒。高車駿馬連接成隊。形容高貴顯赫。 | 南朝·梁·蕭統《<陶淵明集>序》:“結駟連鑣之游,侈袂執圭之貴。” |
成幫結隊 | 猶成群結隊。 | 徐慎《四書記》:“同志,你們成幫結隊,拉這沙子干啥用的?” |
結結巴巴 | 說話吞吞吐吐、疙疙瘩瘩。 | 老舍《駱駝祥子》十三:“結結巴巴的,他把昨夜晚的事說了一遍,雖然費力,可是說的不算不完全。” |
收園結果 | 見“收因結果”。 | 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三折:“想著他開疆土將君王佐,這的是收園結果。” |
巴結高枝 | 高枝:比喻權貴。向權貴獻媚取寵。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2回:“我也不怕人笑話我奴才親戚混巴高枝兒,我今日可算認定了干娘咧。” |
深根蟠結 | 猶盤根錯節。比喻惡勢力根基深厚,勾結緊密。 | 清·夏燮《中西紀事·管蠡一得》:“若其著名之窗口,則地方官之門印胥吏,無非其深根蟠結之黨羽。” |
收因結果 | 謂了卻前緣,得到結果。舊有因果報應之說,謂前有因緣則必有相對的后果。 | 宋·晁瑞禮《柳初新》:“共伊合下,深盟厚約,比望收因結果。” |
結駟列騎 | 駟:套著四匹馬的車;騎:一人一馬的合稱。高車駿馬連接成隊。形容高貴顯赫。 | 西漢·韓嬰《韓詩外傳》第九卷:“楚欲以我為相。今日相,即結駟列騎,食方丈于前,如何?” |
短褐穿結 | 短褐:粗布短衣;穿:破;結:打結。形容衣衫襤褸。 | 晉·陶潛《五柳先生傳》:“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
鉗口結舌 | 鉗口:嘴巴張不開;結舌:舌頭轉不動。形容緊閉嘴巴;不敢說話。 | 漢 王符《潛夫論 賢難》:“此智士所以鉗口結舌、括囊共默而已者也。” |
緘口結舌 | 閉口不說話。形容理屈詞窮說不出話來。也指懾于淫威不敢講話。 | 明 張煌言《上延平王書》:“而所為若是,則其將何所依倚,故不敢緘口結舌,坐觀勝敗。” |
空中結構 | 結構:構造房屋。比喻憑空虛構。 | 《西游補》第13回:“當時用個騙法,一哄哄出,老翁那知是行者空中結構。” |
結黨連群 | 結:勾結,結交;黨:朋輩,黨羽;連:相牽引。勾結黨羽和徒眾。指聚眾成勢。 | 漢·張衡《西京賦》:“輕死重氣,結黨連群,實蕃有徒,動有數百千人。” |
歸根結柢 | 歸結到根本上。同“歸根結蒂”。 | 清 張南莊《何典》第二回:“歸根結柢,把一場著水人命一盤摙歸去,還虧有錢使得鬼推磨。” |
瞪目結舌 | 睜著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神情緊張或很吃驚。 | 清 黃軒祖《游梁瑣記 顧嘉蘅》:“群知為廣文子,異而詢之,瞪目結舌不能對。” |
安定團結 | 指形勢、秩序、生活安穩,民眾氣氛和睦。 | 鄧小平《軍隊要整頓》:“我們要遵照毛澤東同志關于安定團結的指示,整頓軍隊。” |
龍蟠虬結 | 猶言旋繞糾結。 | 徐珂《清稗類鈔·植物·銀杏》:“根中生古藤,大亦合圍,龍蟠虬結而上。” |
柔腸百結 | 柔和的心腸打了無數的結;形容心中郁結著許多愁苦。 | 元 谷子敬《城南柳》第三折:“柳呵!你便柔腸百結,巧計千般,渾身是眼,尋不見花枝兒般美少年。” |
愁腸百結 | 憂愁纏結在腸內。 | 《敦煌變文集 王昭君變文》:“日月無明照覆盆,愁腸百結虛成著。” |
根盤蒂結 | 猶根深蒂固。 | 明·李東陽《讀唐史》:“惟公言正論,不可則止,而根盤蒂結于君心者,不可猝拔。” |
巴巴結結 | ①勉強,湊合。②勤懇;辛勞。③形容說話不流利。 | ①《京本通俗小說 錯斬崔寧》:“光陰迅速,大娘子在家巴巴結結將近一年。”②《古今小說任 孝子烈性為神》:“任珪天明起來,辭了父親入城去了。每日巴巴結結,早出晚回。” |
勞逸結合 | 逸:原指安樂;安閑。這里指休息。工作和休息相結合。指既要積極工作;又要適當休息。 | 鄧小平《關于科學和教育工作的幾點意見》:“搞好勞逸結合,不僅不會降低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 |
結舌杜口 | 結舌:舌頭像打了結子,動彈不得。杜:堵塞。保持緘默,閉口不言。形容因恐懼而不敢說話。 | 東漢·班固《漢書·杜周傳》:“天下莫不望風而靡,自尚書近臣皆結舌杜口,骨肉親屬莫不股栗。” |
內外勾結 | 內部與外部暗中相互配合來達到某種目的。 | 徐貴祥《歷史的天空》第12章:“他領導的那場‘里應外合’的戰斗,居然被安上一個‘內外勾結演苦肉計’的嫌疑。” |
廣結良緣 | 多做善事,以得到眾人的贊賞。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五十七回:“你又發起善念,廣結良緣,豈不是俺一家的福份。” |
義結金蘭 | 結交很投合的朋友。 | 《太平御覽》引《吳錄》:“張溫英才瓖瑋,拜中郎將,聘蜀與諸葛亮義結金蘭之好焉。” |
拉幫結派 | 拉:拉攏;結:組織。組織幫派,搞小集團活動。 | 《人民日報》1983.2.20:“對于少數人在改革中抵制、怠工、失職瀆職;乘機制造思想混亂,拉幫結派,進行非法組織活動……就要嚴肅處理。” |
洞見癥結 | 洞見:清楚地看到;癥結:肚子里結塊的病,比喻問題的關鍵。比喻事情的糾葛或問題的關鍵所在。形容觀察銳利,看到了問題的關鍵。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如是我聞四》:“(香畹首肯曰)斯言洞見癥結矣。” |
開華結實 | 生出花朵,結成果實。比喻工作、學習等有進展,并取得了成果。 | 宋·釋惟白《續傳燈錄·萬壽普信禪師》:“無影樹栽人不見,開華結果自馨香。” |
冤仇可解不可結 | 佛教主張結下冤仇的雙方最好是化解冤仇,不要結仇不放。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4章:“目前應該全力都對付官軍,不應讓屁股后出了亂子。冤仇可解不可結,何況咱們同本地各縣的大小桿子素來無冤無仇。” |
精誠團結 | 精誠:真誠。真心誠意;團結一致。 | 《茅盾選集 雜感二題之二》:“唯有盟國的精誠團結,才能贏得和平。” |
土洋結合 | 把簡單的設備或技術同現代化的設備或技術結合起來。 | 凌叔華《古韻》:“天津是中國北方的商業中心,漫步街頭,西式或土洋結合的簡陋店鋪比比皆是。” |
冤家宜解不宜結 | 指應該化解矛盾而不是深化矛盾。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二回:“常言道:‘冤家宜解不宜結。’那人來惹我,尚然要忍耐,讓他幾分,免了多少是非。” |
冤家可解不可結 | 佛教主張結下冤仇的雙方最好是化解冤仇,不要結仇不放。 |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15回:“但冤家可解不可結,莫若只早早的做了親,使他空費了一番心機,強似撻之于市。” |
千里結言 | 謂與遠方朋友相約之言。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獨行傳·范式》:“母曰:‘三年之別,千里結言,爾何相信之審邪?” |
結結實實 | 很穩健、牢固、嚴實。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8卷:“家里又喚打竹家伙的,做一個結結實實的大竹籃。” |
張燈結彩 | 掛上燈籠;系上彩綢。形容喜慶的景象。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9回:“告諭城內居民,盡張燈結彩,慶賞佳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