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萬代
![千秋萬代](/d/file/titlepic/chengyu15461.png)
意思解釋
基本解釋千秋:千年。一千年;一萬代。世世代代;指很多很多的年代。
出處唐 劉長卿《哭陳歙州》:“千秋萬古葬平原,素業清風及子孫。”
例子(1)現代的器具,千秋萬代之后,也會成為古董的。
(2)馬克思開創的偉大革命事業,將千秋萬代,永放光輝。
基礎信息
拼音qiān qiū wàn dài
注音ㄑ一ㄢ ㄑ一ㄡ ㄨㄢˋ ㄉㄞˋ
繁體千秌萬代
正音“代”,不能讀作“dǎi”。
感情千秋萬代是褒義詞。
用法聯合式;作定語、狀語;含褒義。
辨形“千”,不能寫作“牽”。
近義詞天長日久、世世代代
反義詞指日可待、彈指之間
英語forever and ever(through all eternities)
俄語на вечные времена
德語für alle Zeiten(bis in alle Ewigkeit)
字義分解
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
- 天王老子(意思解釋)
- 大名鼎鼎(意思解釋)
- 著手回春(意思解釋)
- 滿山遍野(意思解釋)
- 正身明法(意思解釋)
- 自強不息(意思解釋)
- 天昏地暗(意思解釋)
- 視微知著(意思解釋)
- 倒冠落佩(意思解釋)
- 一寸光陰一寸金(意思解釋)
- 行不顧言(意思解釋)
- 夷為平地(意思解釋)
- 鐵樹開花(意思解釋)
- 欺善怕惡(意思解釋)
-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意思解釋)
- 討價還價(意思解釋)
- 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意思解釋)
- 兵微將寡(意思解釋)
- 通俗易懂(意思解釋)
- 馬牛其風(意思解釋)
- 皮笑肉不笑(意思解釋)
- 龍馭上賓(意思解釋)
- 叫苦連天(意思解釋)
- 粉墨登場(意思解釋)
- 安身立命(意思解釋)
- 牛驥同槽(意思解釋)
- 饑不擇食(意思解釋)
- 迷離惝恍(意思解釋)
※ 千秋萬代的意思解釋、千秋萬代是什么意思由飛鳥成語網- 成語大全-成語故事-成語接龍-成語造句-成語出處提供。
相關成語
成語 | 解釋 |
---|---|
草偃風從 | 見“風行草偃”。 |
鬼哭神嚎 | 號:哭。形容大聲哭叫,聲音凄厲。 |
月明千里 | 月光普照大地。后多用作友人或戀人相隔遙遠,月夜倍增思念的典故。 |
澆風薄俗 | 指社會風氣輕浮庸俗。 |
釋車下走 | 釋:放下,放開。下車徒步跑。形容遇事不冷靜。 |
反復無常 | 反復;顛過來倒過去;無常:沒有常態。經常變化沒有穩定的狀態。形容變動不定或狡詐多變。 |
酒囊飯袋 | 囊:口袋。裝酒裝飯的口袋。喻指只會喝酒吃飯而毫無能力的人。 |
羅掘一空 | 羅:用網捕鳥;掘:指挖掘老鼠洞找糧食。用盡一切辦法,搜括財物殫盡。 |
如臂使指 | 好像手臂指揮手指一樣。比喻指揮、調動得心應手。 |
棟梁之材 | 可以做屋棟房梁的材料。比喻能夠擔當重任的人。 |
照葫蘆畫瓢 | 比喻照著樣子模仿。 |
皮開肉綻 | 綻:裂開。皮肉都裂開。形容被毆打得傷勢極重。 |
謙受益,滿招損 | 謙:謙遜,虛心;受:得到;益:好處;滿:自滿,驕傲;招:招惹;損:損害。自滿會招致損失,謙虛可以得到好處。 |
學而不厭 | 學習總感到不滿足。形容好學。厭:滿足。 |
之死靡二 | 同“之死靡它”。 |
海水不可斗量 | 斗:量器。指海水的多少不可能以斗所能計量的。常與“人不可貌相”連用;比喻不能憑人的相貌或現狀來測量他的品格、才能或未來。 |
胡子拉碴 | 形容滿臉胡子零亂不齊的樣子。 |
湖光山色 | 湖水風光;山巒秀色。形容山水景色之美。 |
超然物外 | 超然:脫離;不介入;物:客觀世界。超脫于世俗生活之外;意指對現實的一切都不感興趣。也比喻置身事外。 |
超然絕俗 | 高超得完全不同凡俗。謂遠過于尋常之輩。漢·班固《為第五倫薦謝夷吾疏》:“方之古賢,實有倫序,采之于今,超然絕俗,誠社稷之蓍龜,大漢之棟甍。”宋·陸游《與姜特立書》:“《繭庵記》及《初營》、《落成》二詩,大老手筆,超然絕俗。” |
細水長流 | 細:微小。比喻節約使用財物;使經常不缺用。也比喻一點一滴不間斷做某件事。 |
斗轉星移 | 北斗轉換了方向;星辰移了位置。形容時間的流逝;歲月的變遷。斗:北斗星;星:星辰。 |
一覽無余 | 覽:看。余:剩余。看一眼就全部看在眼里。 |
舉足輕重 | 一挪動腳;就會影響兩邊的分量。原指一個實力強的人處于兩方之間;只要稍微偏向一方;就會打破均勢。比喻地位極其重要;足以左右全局。 |
暴露無遺 | 暴露:顯露;顯現;遺:遺漏。全部、徹底地暴露了出來;沒有絲毫遺漏。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止:語助詞;景行:大路,比喻行為正大光明。仰望著高山,效法著大德。比喻對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
東道主 | 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
群山四應 | 應:應和。四面群山紛紛響應。比喻一聲號召,人們群起響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