趑趄不前的成語故事
![趑趄不前](/d/file/titlepic/chengyu25936.png)
拼音zī jū bù qián
基本解釋遲疑畏縮;不敢向前(趑趄:想往前走又不敢的樣子。)。
出處《梁書 武帝紀(jì)》:“距義陽百余里,眾以魏軍盛,趑趄莫敢前?!?/p>
暫未找到成語趑趄不前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趑趄不前)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 |
以小見大 | 老舍《趙子曰》:“這樣的事實不能算他的重要建設(shè),可是以小見大,這幾件小事不是沒有完全了解新思潮的意義的人們所能辦到的。” |
南轅北轍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魏策》:“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shù),而離王愈遠(yuǎn)耳。猶至楚而北行。” |
疑鄰盜斧 | 戰(zhàn)國·鄭·列御寇《列子·說符》:“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tài)度,無為而不竊斧也。” |
鑒影度形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02回:“這三人將籃子內(nèi)物件,一齊擺出仔細(xì)瞧看,或者寸紙,或者只字,鑒影度形,一概俱無,又仍一件一件裝入籃內(nèi)。” |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
樂道好古 | 《孔叢子·公儀》:“魯人有公儀體者,砥節(jié)厲行,樂道好古,恬于榮利,不事諸侯?!?/td> |
胸有成竹 | 宋 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
來蹤去跡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6卷:“陸婆向來也曉得兒子些來蹤去跡,今番殺人一事,定有干涉,只是不敢問他,卻也懷著鬼胎。” |
飲水思源 | 北周 庾信《征調(diào)曲》:“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