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就之分的成語故事
![去就之分](/d/file/titlepic/chengyu19581.png)
拼音qù jiù zhī fēn
基本解釋去就;進(jìn)退或取舍。分:分寸。引申為應(yīng)持的態(tài)度。比喻進(jìn)取、取舍的分寸。亦作“去就之際”。
出處西漢·司馬遷《報任安書》:“仆雖怯懦,欲茍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p>
暫未找到成語去就之分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去就之分)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薪貴于桂 | 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楚策三》:“楚國之食貴于玉,薪貴于桂,謁者難得無如鬼,王難見如天帝,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見帝。” |
床上安床 | 南朝 陳 姚最《續(xù)畫品 毛棱》:“善于布置,略不煩草。若比方諸父,則床上安床。” |
快馬加鞭 | 明 徐姬《殺狗記 看書苦諫》:“何不快馬加鞭,逕趕至蒼山,救取伯伯?!?/td> |
勞民傷財 | 《元史 李元禮傳》:“而又勞民傷財,以奉土木?!?/td> |
人心歸向 | 《晉書·熊遠(yuǎn)傳》:“人心所歸,惟道與義?!?/td> |
三人行,必有我?guī)?/a>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td> |
來蹤去跡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6卷:“陸婆向來也曉得兒子些來蹤去跡,今番殺人一事,定有干涉,只是不敢問他,卻也懷著鬼胎。” |
上無片瓦,下無插針之地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上無片瓦,下無卓錐,學(xué)人向什么處立?” |
萬無一失 | 漢 枚乘《七發(fā)》:“孔老覽觀,孟子持籌而算之,萬不失一?!?/td> |
成竹在胸 | 宋 蘇軾《文與可畫筼簹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zhí)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