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壁偷光的故事講的是漢朝的匡衡由于家境貧寒買不起蠟燭,只能在墻上鑿個小洞,用鄰居家的光來學習。匡衡的刻苦好學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時代的變遷的注定思想觀念的革新。用現在發展的眼光來看,匡衡如果在當今社會,恐怕會成為第二個“北大肉販”。
一、偷光不如借光
鄰居家的燈火照得通明,難道就沒有多余的蠟燭,哪怕是小小的蠟燭頭也好。可是膽怯的匡衡始終不敢去鄰居家“借光”,甚至連走出家門的勇氣也沒有,只會蜷縮在自己鑿的那個小洞旁,那個自己的小圈子里,坐井觀天。
這是為什么呢?他走不出去,沒有和人溝通的能力,羞于和別人交流即使是不太陌生的鄰居。這和北大那位學子不能與上司、同事交流,自我封閉有什么用呢?有人說:“交流也是一種生產力。”新中國成立后,鄧小平不是要中國改革開放、“走出去”嗎?茍且地“偷”來學習的機會,心里總會忐忑不安而心思不能專一,與其如此,不如去借光,鄰居總該不會拒絕,即使拒絕,還是因為匡衡不能處好鄰里關系。這分明是那個把同事關系搞得臭不可聞的北大學子嘛!
二、偷光不如掙光
為什么要到晚上才開始讀書呢?也許白天需要干活,沒有時間,但晚上和早上的時間有什么區別呢、要是晚上早些睡,早上早點起,不同樣是學?但有人說匡衡早上或許已經起得很早了,那怎么辦呢?這就應該是合理安排學習任務的問題了。早晨陽光充足空氣新鮮,安排一些背誦內容最好不過,傍晚天色不明,可以多安排思考任務。這就有點運用華羅庚大師的統籌方法了。用燒水的時間洗菜,用煮飯的時間炒菜,將工作合理穿插起來完成,既節約時間又減少等待的空虛。但匡衡不會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就如同那位北大學生工作時不能合理排整工作而造成任務完成不了而被炒魷魚,這是一樣的。
三、偷光不如尋光
讀書的確需要光源,但對于光源的種類,限制就沒有那么多了。蠟燭可以,柴草同樣可以,但是匡衡沒有相到一個絕頂聰明的方法——囊螢映雪。準確地說這是兩種方法,暖天囊螢寒天映雪車胤和孫康就成功地既不受時間限制,又不受空間限制地滿足了自己對知識的渴求。匡衡的方法完全受鄰居掌控,換個位置就沒有光線了,更何況鑿穿別人的墻壁是不道德的事。不知思考的學習是沒有成就的,不知思索的工作也是毫無作用的。“北大肉販”在不能和交流合作,不能高效工作的情況下,為什么不能花時間想想自己的技能在哪方面可得以最大的發揮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他總會找到能讓自己至少是秀才的工作,可他偏偏選擇了買豬肉這個不需要太多技能的行業。這樣浪費國家教育資源的行為不也不道德嗎?像比爾·蓋茨,如果他不思考自己的興趣何在而繼續呆在哈佛,也許就沒有后來的微軟了。
幾千年來,不知有多少人效仿匡衡,孰不知是在效尤,那位北大學子應該就是“現代版的匡衡”。他不知求學不須鑿壁,只要走出去、掙回來、思出去,眼前都是光明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