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4—1794)江蘇江都人,字容甫。幼孤貧,賴母授讀。少長,游書肆,借閱經(jīng)史百家書籍,過目成誦,遂為通人。乾隆四十二年拔貢生。以母老不赴朝考。文章以漢魏六朝為則,卓然為清代中葉大家。篤志經(jīng)學,尤精《周官》、《左氏傳》,兼治諸子。與同鄉(xiāng)王念孫、劉臺拱為友,服膺顧炎武,自許為私淑弟子。曾應湖廣總督畢沅之聘,撰《黃鶴樓銘》等文,傳誦一時。后至杭州文瀾閣掌《四庫全書》,旋卒。有《廣陵通典》、《春秋后傳》、《容甫先生遺詩》、《述學內(nèi)外篇》。 ...〔
? 汪中的詩文(125篇)〕
人物生平
汪中,七歲喪父,家貧,無力求學,由寡母鄒氏啟蒙。十四歲入書店當學徒,才有博覽經(jīng)史百家書籍的機會,故揚州民間云“無書不讀是汪中”。工駢文,27歲時作《哀鹽船文》,為杭世駿所嘆賞,評為“驚心動魄,一字千金”。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以《射雁賦》應試,列揚州府第一名,補諸生。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鄉(xiāng)試落第,遂不復應試,專心治學。汪中早年家貧,營養(yǎng)失調(diào),又過于勞心勞力,以致于聞更鼓雞犬聲,心跳加速,夜不成寐。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舉為拔貢生,歷為太平知府沈業(yè)富、寧紹臺道馮廷丞、安徽學政朱筠管書記。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在南京協(xié)助編纂《南巡盛典》。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應聘至鎮(zhèn)江文宗閣檢校《四庫全書》,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扶病前往杭州文瀾閣檢校《四庫全書》;是年冬,積勞成疾,卒于西湖葛嶺園僧舍。汪中去世后,鎮(zhèn)江、杭州兩地都舉行了祭祀汪中活動。四方文士聚而拜祭,阮元書題“述德誦芳”匾、李兆洛署“仰之彌高”額,這些活動,從一個側(cè)面證實汪中對《四庫全書》的貢獻得到世人的承認和贊揚,其事跡影響著后來人,名儒杭世駿以為“驚心動魄,一字千金”,鄭虎文、朱筠等名儒稱汪為奇才,被譽為“天地間有數(shù)之奇文”。
清代:
汪中
江上愁心送客時,秋風裊裊動相思。武昌無限新栽柳,偏向章臺折一枝。
依然被底有馀溫,尚恐輕寒易中人。最是夢回呼不應,昏鐙落月共棲神。
江上愁心送客時,秋風裊裊動相思。武昌無限新栽柳,偏向章臺折一枝。
依然被底有馀溫,尚恐輕寒易中人。最是夢回呼不應,昏鐙落月共棲神。
清代:
汪中
偏露遭天罰,饑寒仰母慈。自經(jīng)風木痛,長廢蓼莪詩。
嚴漏知冬盡,殘舂迫歲荒。米鹽來日計,鐙下幾回腸。
偏露遭天罰,饑寒仰母慈。自經(jīng)風木痛,長廢蓼莪詩。
嚴漏知冬盡,殘舂迫歲荒。米鹽來日計,鐙下幾回腸。
清代:
汪中
子壯大兮母病,羸老不得養(yǎng)兮。何以生子為日,昭昭兮我心悲。
子壯大兮母病,羸老不得養(yǎng)兮。何以生子為日,昭昭兮我心悲。
清代:
汪中
早孤感同病,心期樂疏曠。各懷萬里心,高視重云上。
長途未及展,白云聊孤倡。相對一賞音,信宿已興謗。
早孤感同病,心期樂疏曠。各懷萬裡心,高視重雲(yún)上。
長途未及展,白雲(yún)聊孤倡。相對一賞音,信宿已興謗。
清代:
汪中
鹿馬無定形,白黑隨轉(zhuǎn)移。況此磊落人,心跡難自持。
高才世不容,孤立尚相疑。眾中獨見親,謠諑固其宜。
鹿馬無定形,白黑隨轉(zhuǎn)移。況此磊落人,心跡難自持。
高才世不容,孤立尚相疑。衆(zhòng)中獨見親,謠諑固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