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咸滎簡介
![劉咸滎](/e/data/images/notimg.gif)
人物生平
劉咸滎給世人留下的印象,一是勸善,二是書畫,三是教育。晚清到民國時期,因為百年來中華民族遭受的空前恥辱,文化精英們大多不遺余力吸收西方文明,對傳統文化過激地否定,有人甚至到了否定漢字的地步。
劉氏一族于勸善始于止唐公劉沅。《成都志通訊·成都街名考》說:“純化街原名三巷子,后因劉止唐住此傳道講學,故更名為純化街。寓有‘純正人心、感化大眾’的意思。民國四年,他家門口還懸掛有邛州翰林伍崧生所書‘儒林劉止唐先生第’橫匾一塊?!眲⑾虦钜曰避帉W說為宗旨,從勸善入手,出版刊物,實施賑濟,啟善心于末世,振善行于既倒。1941年,他在上海道德書局刊印《靜娛樓勸善全集》《新德善刊》等。
1918年辭職回家后,與劉咸焌在南門純化街北延慶寺合辦樂善公所,救濟貧苦。劉咸滎幾乎每日在此,仿照書法家翁同龢,標明潤筆費賣字,其中七成捐辦賑濟事業,三成家用。1931年十七省大水災,成都市各界助賑會發起募集寒衣,劉咸滎作為四川著名鄉賢,親自撰文《成都市各界募集寒衣助賑會公啟》,文情并茂,催人淚下。
字如其人 達觀曠逸
書法是劉咸滎的一種生活方式,不論為殿堂廟宇書寫楹聯匾額,還是勸善或為他人作書,他的作品始終有一種遒勁飄逸,或隱或顯地表現出黃庭堅書法的意趣,風致跌宕而雍雅,體現了達觀曠逸的人生境界。
書法旨趣
為什么劉咸滎書法旨趣有這樣的?他的大學同僚宋誠之在《為劉豫老追悼會》一文中說:“猶憶前不久,豫老尚能說話,余至臥室看視因曰:‘以百年后當見如何現象?蓋私心以為九十余歲老人,已不多見,其對于生死的心早有所釋’。豫老答曰:‘死后之情況那能曉得?惟人生總有一死,應盡便須盡,不必多慮,亦不必有所喜懼耳!’”他的另一位朋友林思進在《雙流劉君豫波家傳》中說:“然君顧不汲汲榮進……又十余年,既倦而休,優游終老。至九十有二,神明湛然,無呻吟痛苦,非有道之士,其孰能與于斯!”朋友們看到了他的通透。
同為“五老”之一的詩人、書法家趙熙去世時,劉咸滎親撰挽聯:“五老只余二人,悲君又去;九泉若逢三友,說我就來?!鄙下摫瘋诶嫌训那昂蠊嗜ィ侣撚趾茉溨C地告訴亡者,死,無外乎是另一種生活的開始。這樣的人生態度,體現在劉咸滎筆下行走的線條、水墨那里,必然是瀟灑曠達,必然顯現藝術大家才具備的智慧與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