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衍簡介
![陳衍](/d/file/p/d44075b199f19748d05c2e199e4c339b.jpg)
人物生平
陳衍自幼隨祖父讀書寫字誦詩, 10歲時已讀完《書》、《詩》、《禮》、《易》等國學經典,能將“六朝人文長篇若兩都若哀江南諸賦皆背誦如流”,且“終年為詩,日課一首”,還對唐、元、明人筆記、小說廣有涉獵。但他在考場上并不如意,屢試屢敗,好不容易在光緒八年(1882年)才中舉,當時二十七歲,同榜者中還有后來的外國名著翻譯家林紓。
1886年曾入臺灣巡撫劉銘傳幕府,隨軍招撫當地土著。1886年在北京時,與鄭孝胥共同標榜“同光體”,并成為“同光體”閩派的代表人物,其評論著作有《石遺室詩話》。 1895年三、四月間,陳衍到京會試,時值甲午中日戰爭后期,清政府派李鴻章為全權代表赴日求和簽署《馬關條約》,舉國嘩然。陳衍起草、并與林紓等人聯名上書都察院,反對割讓遼東半島、臺灣等領土。1897年夏,陳衍被公推為《求是報》主筆,在其主事期間,《求是報》的內容包括社論、諭旨恭錄、中外新聞、中外法律法規、譯文和逸聞、理論科學的譯介和小說連載等等,而且每期都有針對中國現狀的論說,因此讀者日多,風行一時。當時的湖廣總督張之洞正是由《求是報》看出陳衍的卓越的才干,于1898年邀請他到武昌,為其寫作,并任《官報》局總編纂。1898年春,京城會試之際,變法呼聲正高,陳衍作《戊戌變法榷議》,分議相、議兵等十條,提出自己的變法主張。同年,應經濟特科試,不中。戊戌變法失敗后,《官報》停辦,陳衍籌辦《商務報》,以研究實業為主,除了連載他同其下屬河瀨儀太郎翻譯的《銀行論》、《貨幣制度論》、《商業經濟學》、《商業地理》、《商業開化史》、《商業博物志》、《日本商律》、《破產律》等外,還連載了《歐美商業實勢》,對世界各國的經濟情況做了大量翔實報道。1907年陳衍到北京任學部主事、并兼京師大學堂文科教習。1911年清朝滅亡后,到南北各大學講學。1912年12月起,在梁啟超主辦的《庸言》半月刊上連載,數十萬言的長文,旁征博引,侃侃而談,甚獲好評。后來《石遺室詩話》結集出版,風靡一時。“煌煌巨帙,聲教遠暨海內外,一時豪俊,奔趨其旗之下。”他要續輯詩話的消息傳出后,各地詩人竟“爭欲得其一言為榮,于是投詩乞品題者無虛日”。他得意地告訴朋友:“海內詩人寄到之集,已閱過者殆滿間一屋,而架上案頭,有已選佳句不及收入者,尚不可勝計。”陳衍的詩歌理論對“同光體”詩人的上述主張作了較為系統的總結與發展,具有集大成的意義。他的詩作則瓣香白居易、楊萬里,多抒發閑適情趣,涵泳山水妙旨,遣詞造句,頗具新意,于“同光體”中自成一家。
1916年起編修《福建通志》,5年后《通志》全稿完成,凡600余卷約1000萬字,除鹽政、水利等數志外,皆由陳衍一人經營編纂。該《通志》于1938年出版,迄今仍是省志中最為完備的一部。
1933年除夕,錢鐘書拜會他,當時已年過七旬,錢其時尚在清華讀書。可謂忘年之交。錢在英國留學時陳衍還寄給他自己的詩作,其中有“青眼高歌久,于君慰已奢”詩句。錢鐘書早年“好義山、仲則風華綺麗之體,為才子詩,全恃才華為之”,陳衍則批評他:“湯卿謀不可為,黃仲則尤不可為”,因而改弦易轍,奉衍若神明。三十年代初,陳衍仍對錢鐘書到國外念文學大惑不解:“文學又何必向國外去學呢!我們中國文學不就很好嗎?”
陳衍晚年寓居蘇州,與章炳麟、金天翮共倡辦國學會,并任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教授。1937年8月,陳衍在福州病逝,葬于西門外文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