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元春簡介
(1586—1637)明湖廣竟陵人,字友夏。天啟七年鄉試第一。后赴京試,卒于旅店。善詩文,名重一時,與鐘惺同為竟陵派創始者。論文強調性靈,反對摹古,追求幽深孤峭,所作亦流于僻奧冷澀。曾與鐘惺共評選《唐詩歸》、《古詩歸》。自著有《岳歸堂集》、《譚友夏合集》等。 ...〔? 譚元春的詩文(5篇)〕人物生平
譚友夏二十歲時,即已非常出名,時同鄉鐘惺慕其才華,與之結成好友。鐘也是明代大文學家,他與譚友夏義趣相投,共同對明代空疏的學風、文風感到厭倦,認為他們不是流于膚淺就是文詞輕佻,因而想別立一種新的藝術風格來改變它,以匡正俗弊。于是二人合編了兩部詩選,即《唐詩歸》、《古詩歸》,在當時名噪一時,影響極大,人稱“鐘譚”,又稱他們所創詩體為“竟陵派”。譚友夏喜歡縱情山水之間,在幾十年間曾游遍湘中、鄂西等地的名山大川。在南岳衡山游覽時深為其秀麗景色打動,除了寫了許多詩文來紀念外,鐘惺把住室取名為“岳歸堂”,譚友夏把自己的詩集取名為《岳歸堂集》,可見影響之大。
譚元春一生多年奔波在科舉路上,深受科舉考試之苦。江夏令西安徐日久、督楚學錢塘葛寅亮都很贊賞他的文章,但卻未能錄取他。幾落學籍以后督學周鉉敦勸譚元春出試,結果仍然未中舉,適逢恩選入太學,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以恩貢上京,卻未能登第。
天啟七年(1627)鄉試第一。與同里鐘惺共選《詩歸》,一時名聲甚赫,世稱“鐘譚”。他們創立的文學流派稱竟陵派,致“士以不談竟陵為俗,王李之幟幾為盡撥。”崇禎年間,譚元春活動于南京、蘇州、杭州一帶,與“復社”名流茅元儀、宋獻孺等往來,詩酒唱和,并寫下《游烏龍潭》等風格秀雅的散文名篇。《抱真堂詩話》云:“友夏詩雖不稱,而為人跌宕,不愧名士。他的弟弟早已考中進士、舉人,他還是個不第的秀才。這對他打擊很大。后來,在明熹宗天啟七年時,他終于考中舉人,并且是全省第一名。他非常高興,盡管那時他已四十二歲,他仍覺得大有可為。但是,噩運很快又籠罩了他,慈母離他而去,好友鐘惺又不在人世。這一連串的打擊使譚友夏幾乎接近崩潰。他對慈母十分孝順,母子感情很不同一般;鐘惺是他的知己和師友,這二人的去世嚴重地損害了譚友夏的健康。
譚友夏自幼喪父,因而其性格中原本就多一些乖戾之氣,年青時義氣風華,名頭又大,卻屢屢不中,長期壓抑使得他心理上頗為扭曲。他自名為“老蕩子”,并寫有“空知年貌不知好,燕子樓頭亦草草”句,表現出心灰意冷,憤世嫉俗的心情。
以后,譚友夏又參加了幾次會試,都沒有考中。復社興起后,他又加入了復社,被列為“復社四十八友”之一。可惜沒過多長時間,在明思宗崇禎十年(1637年)他入京會試時,不幸病死在旅店中,終年五十二歲。卒后葬于天門縣西面的白竹臺(今天門市黃潭鎮)。明清時,縣內還立有“鐘譚合祠”,坊上題書“天下文章”四字。遺址在今天門市人民政府所在地之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