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栴簡介
朱栴一般指朱木旃。朱栴(zhān音氈)(1378.2.6.—1438.8.23.),漢族。安徽鳳陽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16皇子,號凝真、凝真子。明洪武戊午即洪武十一年正月壬午(初九日)(1378年2月6日),出生于明朝最初的都城應天府(即金陵,今江蘇南京市)。正統三年八月乙卯初三日(1438 年.8月23日)病逝,享年61歲。逝世后,埋葬在今寧夏同心縣韋州明王陵。朱栴死后,被明英宗謚曰“靖”,史稱“慶靖王”、“大明慶靖王朱栴”。朱栴是慶王府第一代慶王,他歷經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六朝,在寧夏生活45個春秋。 ...〔? 朱栴的詩文(7篇)朱栴的名句(5條)〕人物生平
朱栴的栴字也有書上作木字加旃。考朱元璋諸子名字,都是木字旁,故今通作朱栴。朱栴是慶王府第一代慶王,從他開始的慶藩,傳位十世,冊封慶王十一,世子一;郡王四十二;授將、尉爵近百。
洪武二十四年辛未年(1391 年)四月十三日冊封為慶王,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栴先到封地慶陽(今甘肅慶陽市慶城縣)。后,藩國寧夏,以餉未敷,同年,“自慶陽徙韋州”,令駐慶陽北古韋州城(今寧夏同心縣韋州鎮),就延安、綏德、寧夏租賦。洪武三十四年(建文三年)辛已年(1401 年)就藩寧夏(今寧夏銀川市)。
洪武二十四年,封慶王。
洪武二十六年,就籓寧夏。以餉未敷,令駐慶陽北古韋州城,就延安、綏、寧租賦。
洪武二十八年,詔王理慶陽、寧夏、延安、綏德諸衛軍務。
洪武三十年,始建府邸。
王好學有文,忠孝出天性。成祖善之,令歲一至韋州度夏。宣德初,言寧夏卑濕,水泉惡,乞仍居韋。不許,令歲一往來,如成祖時。
正統元年(1436年),寧夏總兵官史昭奏王沮邊務,占靈州草場畜牧,遣使由綏德草地往還,煽惑土民。章未下,或告王閱兵,造戎器,購天文書。木旃疑皆昭為之。
正統三年(1438年),上書,請徙國避昭。明英宗不許,貽書慰諭。不久,郁郁成疾,一病不起,此年八月初三日(8月23日)病逝在慶王府,享年61歲,謚“靖”,史稱“慶靖王”,其子康王朱秩煃嗣。
他歷經明太祖、明惠帝、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六朝,對明代政治、經濟、歷史、文化、軍事等方面的發展,都作出了杰出貢獻。
念奴嬌·雪霽夜月中登樓望賀蘭山作
登樓眺遠,見賀蘭,萬仞雪峰如畫。瀑布風前千尺影,疑瀉銀河一派。獨倚危欄,神游無際,天地猶嫌隘。瓊臺玉宇,跨鸞思返仙界。
我醉宿酒初醒,景融詩興,筆掃千軍快。下視紅塵人海混,脫履不能長喟。對月清光,飲馀沆瀣,氣逼人清煞。玉笙吹徹,此時情意誰解?
念奴嬌·雪霽夜月中登樓望賀蘭山作
登樓眺遠,見賀蘭,萬仞雪峰如畫。瀑布風前千尺影,疑瀉銀河一派。獨倚危欄,神游無際,天地猶嫌隘。瓊臺玉宇,跨鸞思返仙界。
我醉宿酒初醒,景融詩興,筆掃千軍快。下視紅塵人海混,脫履不能長喟。對月清光,飲馀沆瀣,氣逼人清煞。玉笙吹徹,此時情意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