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簡介
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學家,本名彥端,漢族,今江蘇興化人。博古通今,才氣橫溢,舉凡群經諸子,詞章詩歌,天文、地理、醫卜、星象等,一切技術無不精通,35歲曾中進士,后棄官歸里,閉門著述,與門下弟子羅貫中一起研究《三國演義》《三遂平妖傳》的創作,搜集整理關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終寫成“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施耐庵于元延祐元年(1314年)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舉人,至順二年(1331年)登進士不久任浙江錢塘縣尹。施耐庵故里江蘇興化新垛鄉施家橋村有墓園、紀念館,有《施氏家薄譜》存世。 ...〔? 施耐庵的詩文(4篇)施耐庵的名句(8條)〕軼事典故
人物生平
《施氏家簿譜》等有關資料記載
施耐庵本蘇州人,據《施氏家簿譜》等有關資料記載,施耐庵,名彥端,系孔子門生七十二賢之一施之常后裔,父操舟為業,他13歲入滸墅關私塾就讀,19歲中秀才,娶季氏為妻,29歲中舉人,35歲與劉伯溫同榜中進士,授任錢塘縣事,因受不了達魯花赤(官名)驕橫專斷,一年后憤而辭官歸里,以授徒、著書自遣。
施耐庵避戰亂在興化隱居寫《水滸傳》
施耐庵因避戰亂遷此隱居寫《水滸傳》。據民間口碑,張士誠起兵反元,在平江(蘇州)稱吳王,聘施耐庵為軍師,后張士誠降元,施耐庵屢諫不從,因而棄官去江陰祝塘東林庵坐館。朱元璋發兵圍攻平江,戰亂波及江陰,施耐庵想起先后曾任松江同知和嘉興路同知的好友顧逖是興化人。那里地方偏僻,四周環水,交通不便,一向有“自古昭陽 (興化別名)好避兵”之說,于是特意差人給顧逖送去一封信,并附詩一首:
年荒世亂走天涯,尋得陽山(指昭陽,即興化)好住家。
愿辟草萊多種樹,莫教李子結如瓜。(當時民謠:“李生黃瓜,民皆無家”)
顧逖見信后,馬上給施耐庵回信,歡迎他來興化避難。信中也答詩一首:
自江南來問津,相送一笑舊同寅。
此間不是桃源境,何處桃源好避秦?
把梁山108將刻畫得淋漓盡致
施耐庵接信后,將大弟彥明留在蘇州原籍,帶了續娶妻子申氏、二弟彥才和門人羅貫中,冒著烽煙,渡江北上,先在興化顧逖家中暫住,而后由顧逖相助,在興化以東人煙稀少的海濱白駒場購置了田地房產,在這里隱居著《水滸》,他結識了許多農夫和鹽民,他們生活中的許多故事,成了他創作的素材,經過再創造,以驚人的藝術才能,將以宋江為首的梁山108將豪俠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
死后建施祠,不幸毀于抗日戰火
施耐庵死后,他的十二世孫施奠邦發起,將其在白駒鎮上的故居改建為施氏宗祠。后來幾經修復擴建,遂成前后三進,旁有偏殿之禮堂。第一進為門廳,內設茶坊;第二進為書坊,供藝人說《水滸》;第三進為福蔭堂,供奉遷興始祖施耐庵及其后裔的靈牌,每年春秋二季在此祭祖。施祠不幸毀于抗日戰火。
念奴嬌·天南地北
天南地北,問乾坤,何處可容狂客?借得山東煙水寨,來買鳳城春色。翠袖圍香,絳綃籠雪,一笑千金值。神仙體態,薄幸如何消得?
想蘆葉灘頭,蓼花汀畔,皓月空凝碧。六六雁行連八九,只待金雞消息。義膽包天,忠肝蓋地,四海無人識。離愁萬種,醉鄉一夜頭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