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希憲簡介

軼事典故
鄙視劉整
廉希憲生平禮賢下士,惟恐落于人后。當他官居中書平章政事時,南宋降將劉整以高級官員的身份正式拜訪他,他居然沒有請劉整就座。
劉整離開后,有個衣著破舊的南宋秀才拿著詩文來請見,廉希憲很客氣地請秀才入座,與他談論詩書典籍,關懷他的生活飲食,好像是老朋友。
事后,弟弟廉希貢問道:“劉整是大官,你對他不客氣;秀才不過是個清寒的讀書人,你卻很禮遇他。有這種道理嗎?”
廉希憲回答說:“這不是你所能了解的。大臣的舉止進退,關系到天下國家。劉整的官位雖尊貴,卻是背叛他的祖國和君主來歸順的;南宋秀才并沒有罪過,沒有必要讓他難堪。當今我們的國家是從北方沙漠崛起的,我對這些文人如果不特意尊重些,儒家的學術從此就將失傳了。”?
篤信儒學
廉希憲嗜讀經史,手不釋卷。有一天正在讀《孟子》,忽必烈要召見他,他便懷揣《孟子》覲見。忽必烈詢問是什么書,廉希憲回答為《孟子》,并闡述《孟子》中的思想精華。忽必烈大喜,稱他為“廉孟子”。于是廉孟子之名便傳開了。忽必烈后來崇尚藏傳佛教,命廉希憲受國師的佛戒。廉希憲說:“臣受孔子戒矣。”忽必烈說:“孔子亦有戒耶?”廉希憲說:“為臣當忠,為子當孝,孔子之戒,如是而已。”忽必烈聽了之后連連點頭。
當時很多貴族不顧禁令,抓儒生為奴隸,廉希憲親自掏錢贖回這些奴隸,讓他們恢復儒戶身份。
人物生平
廉希憲于元太宗三年五月二十五日(辛卯年,1231年6月26日)出生于蒙古占領下的燕京,其父為投奔蒙古的畏兀兒人布魯海牙,因曾任燕南諸路廉訪使故改漢姓“廉”。 [2]? 廉希憲自幼身材魁偉,舉止與一般兒童不同。十九歲時入侍忽必烈王府,因其“篤好經史,手不釋卷”的勤學精神,深得忽必烈賞識。有一天正讀《孟子》,忽聞忽必烈召見,匆忙將書揣入懷中。忽必烈問《孟子》書中所言何事,廉希憲陳說性善、義利、仁暴等。忽必烈嘉獎其學問,稱他為“廉孟子”,于是知名于世。廉希憲還善射,一次在忽必烈面前力挽勁弓,三發三中,眾人欽佩他“文武全材”。后從征云南等地。
元憲宗四年(1254年),任京兆(今陜西西安)宣撫使。京兆控制隴蜀地區,諸王封地布于左右,境內羌戎雜居,號稱難治之地。廉希憲到任后,探求百姓疾苦原因,抑強扶弱。空閑時向名儒許衡、姚樞等人請教治世之道。并提請忽必烈用許衡來管理京兆學校,以教育人才作為根本大計,并將儒士另立戶籍,取得顯著政績。
元憲宗九年(1259年),隨忽必烈攻宋鄂州,廉希憲率儒生百余人拜伏于軍門,呈請忽必烈在王師渡江以后,“但凡軍中所俘士人由官府出錢贖身,遣歸原籍,以表示殿下廣施恩典”。忽必烈同意,因此有五百多儒士被放還。
憲宗死后,廉希憲秘密進言:“先發制人,后發人制。天命不敢辭,人情不敢違。事機一失,萬巧莫追。”力促忽必烈迅速北返,在與阿里不哥爭奪皇位的斗爭中占據主動地位,并最終奪得帝位。此間,他再次出鎮關中,任京兆、四川道宣撫使,重用良將,力挫阿里不哥的支持者渾都海,平定關隴,旋即升任平章政事。
中統三年(1262年),又進拜中書平章政事。
至元五年(1268年),始置御史臺,繼設各道提刑按察司。當時阿合馬總攬財政,質問廉希憲:“政務由諸路辦理,錢谷之事交付轉運司,今設御史臺、提刑司牽制,叫他們如何辦事?”廉希憲回答:“立御史臺和按察司是自古以來的制度,其職責是內劾奸邪,外察越軌行為,考察民間疾苦。其于國政有益則莫大于此。若不設臺察,上下專橫,恣意貪暴,國事能有成就嗎?”阿合馬啞口無言。
至元七年(1270年),廉希憲患病,忽必烈派遣醫生三人診視,醫生說須用砂糖做藥引,家人到處尋求,阿合馬送去二斤,廉希憲拒收,還說道:“即使此物果能治好病,我也絕不靠奸人的贈送來救自己的命。”忽必烈聽說后,遣人送去砂糖。
至元十一年(1274年),任命廉希憲為北京行省平章政事。
至元十二年(1275年),忽必烈急召廉希憲回京,命他撫治荊南,并有授三品以下官職之權。廉希憲帶病赴任,右丞阿里海牙率領屬官于江陵迎接,荊人大為驚駭。
廉希憲到任后,立即下令嚴禁剽劫,通商販,興利除害,兵民安居樂業。希憲還收留宋朝故宣撫、制置二司幕僚中能干事者二十余人,因材任用。這些人贈他珍寶玩物,廉希憲拒絕,并告誡說:“你們是宋朝故官,若任用你們,當念我朝圣恩,盡力報效。今你們送我這些東西,我取之不義,若是官物,收受如同盜竊,若系取之于民,那就是犯罪,你們應當慎重。”又下令:對被俘軍民,殺者以殺平民論罪;俘虜患病而被拋棄者,許人收養,病愈后原主人不能再據為己有;凡買賣妻室兒女者,判以重罪,所賣之錢官府沒收。決開江陵護城河放水,得良田數萬畝,分給貧民耕種。開沙市糧倉,以粟米二十萬斛賑濟公安縣饑民。大興學校,選任教官,購置經書,并親自到課堂勉勵諸生努力學習。
廉希憲在荊南的政績,影響深遠,西南民族及思、播二州之田、楊兩姓,還有宋重慶制置趙定應等,都來請降。江陵人說:“皇帝派廉相出鎮荊南,不僅人蒙德化,連昆蟲草木都得其恩惠。”
至元十四年(1277年),廉希憲因病久不愈,被召還京都,江陵人民哭泣挽留。他離開后,江陵人畫像建祠,以為紀念。五月,廉希憲回到上都,他兩袖清風,離任時隨身之物只有琴、書而已。
廉希憲還京后,忽必烈詔征揚州名醫王仲明為他診視,病稍愈,能扶杖而起。太祖大喜說:“卿得良醫,故病漸愈。”廉希憲說:“醫生用良藥為臣治病,若臣能自己小心謹慎,就會痊愈,但若臣自己懈怠不堪,雖良醫亦無益。”這是借此事來諫勸皇帝。朝廷設立門下省,忽必烈意欲讓希憲來主持門下省事,結果卻為阿合馬所阻。
至元十六年(1279年)春,廉希憲復受命領中書事,但病情日重,太子真金前來探望,并問為政之道,廉希憲說:“人君治國最重要的是用人得當,用君子則治,用小人則亂。臣今病勢加劇,聽天由命而已,而十分擔心的是當前大奸專政,小人附和,誤國害民,這才是國之大病,希望殿下力勸皇上屏除奸臣,否則國病日重,無可救藥。”
至元十七年(1280年)十一月十九日(12月12日)夜間,廉希憲逝世,享年五十歲。
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廉希憲獲贈清忠粹德功臣、太傅、開府儀同三司,追封魏國公,謚號“文正”。后加贈推忠佐理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恒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