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部首方部 總筆畫9畫 結(jié)構(gòu)左右
五筆YTBN 五行金 統(tǒng)一碼65BD
筆順丶一フノノ一フ丨フ
名稱點(diǎn)、橫、橫折鉤、撇、撇、橫、橫折鉤、豎、豎彎鉤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施
⒈ ?實(shí)行:施工。施政。設(shè)施。施展。施教(
)。施為( )。施威。實(shí)施。措施(辦法)。發(fā)號(hào)施令。⒉ ?用上,加工:施肥。施粉。
⒊ ?給予:施禮。施診。施恩。
⒋ ?姓。
異體字
- ?
漢英互譯
apply、bestow、carry out、execute、grant、use
造字法
形聲:從方、人也聲
English
grant, bestow; give; act; name
※ 施的意思、基本解釋,施是什么意思由飛鳥成語網(wǎng)- 成語大全-成語故事-成語接龍-成語造句-成語出處在線字典查字提供。
康熙字典
施【卯集下】【方部】 康熙筆畫:9畫,部外筆畫:5畫
〔古文〕《唐韻》式支切《集韻》《韻會(huì)》商支切《正韻》申支切,音詩。《說文》旗貌。齊樂施字子旗,知施者旗也。《註》徐鍇曰:旗之逶迤。一曰設(shè)也。《書·益稷》以五采彰施于五色。
又《詩·邶風(fēng)》得此戚施《傳》戚施,不能仰者。《箋》戚施,面柔下人以色,故不能仰也。
又《詩·王風(fēng)》將其來施施。《傳》施施,難進(jìn)之意。《箋》施施,舒行伺閒,獨(dú)來見已之貌。《釋文》施如字。《孟子》施施從外來。《趙岐註》施施,猶扁扁,喜悅之貌。《音義》丁如字,張音怡。
又《周禮·天官·內(nèi)宰》施其功事。《註》施,猶賦也。
又《禮·祭統(tǒng)》施于蒸彝鼎。《註》施,猶著也。
又《晉語》秦人殺冀芮而施之。《註》施,其尸也。
又《玉篇》張也。《增韻》用也,加也。
又姓。《左傳·桓九年》施父。《註》魯大夫。《禮·雜記》孔子曰:吾食於少施氏而飽。《註》少施氏,魯惠公子,施父之後。
又《廣韻》《集韻》《韻會(huì)》施智切,音翅。惠也,與也。《易·乾卦》德施普也。《又》雲(yún)行雨施。《禮·曲禮》太上貴德,其次務(wù)施報(bào)。《左傳·僖二十四年》報(bào)者倦矣,施者未厭。《註》施,功勞也。《增韻》凡施設(shè)之施,平聲。施與之施,平去通押。
又《集韻》《韻會(huì)》以豉切,音易。《詩·周南》葛之覃兮,施于中谷。《傳》施,移也。
又《詩·大雅》施于孫子。《箋》施,猶易也,延也。
又《儀禮·喪服》絕族無施服。《註》在旁而及曰施。
又《集韻》《韻會(huì)》賞是切,詩上聲。捨也,攺易也。通作弛。《周禮·天官·少宰》治其施舍。《註》施舍,不給役者也。《論語》君子不施其親。《何晏註》施,易也。不以他人之親易己之親。《後漢·光武紀(jì)》將衆(zhòng)部施屯北邊。《註》施,讀曰弛。弛,解也。
又《集韻》余支切,音移。?或作施。《史記·衞綰傳》劒人之所施易。《註》施,讀曰移。
又《史記·賈生傳》庚子日施兮。《註》施,矢遺反。索隱曰:施,猶西斜也。
又《韻補(bǔ)》葉詩戈切。《漢·高祖戚夫人歌》橫絕四海,又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施【卷七】【?部】
旗皃。從?也聲。亝欒施字子旗,知施者旗也。式支切
說文解字注
(施)旗旖施也。大人賦說旌旗曰。又旖旎以招搖。施字俗改爲(wèi)旎。從尼聲。殊失音理。從?。也聲。式支切。古音在十七部。按經(jīng)傳叚此爲(wèi)字。之形、施之本義俱廢矣。毛傳曰。施、移也。此謂施卽延之叚借。大雅。施于條枚。呂氏春秋、韓詩外傳、新序皆引作延。上林賦。貤丘陵。下平原。司馬彪曰。貤、延也。按貤丘陵與詩施中谷、施條枚同。貤亦延之叚借。欒施字子旗。見左氏傳。孔子弟子巫馬施亦字子旗。知施者旗也。自叚施爲(wèi)。而施從?之意隱矣。故明之。○此二篆各本轉(zhuǎn)寫譌舛。據(jù)全書連綿字通例更正。
- 施的詞語 組詞
- 施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