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
部首艸部 總筆畫11畫 結(jié)構(gòu)上下
五行木 統(tǒng)一碼8427
筆順一丨丨フ一一丨ノ丨ノ丶
名稱橫、豎、豎、橫折、橫、橫、豎、撇、豎、撇、點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蕭(蕭)
⒈ ?即“艾蒿”。
⒉ ?冷落,沒有生氣的樣子:蕭然。蕭瑟。蕭索。蕭颯。蕭森。蕭騷。蕭疏。蕭條。
⒊ ?〔蕭蕭〕a.象聲詞,形容馬叫聲或風聲,如“風蕭蕭兮易水寒”;b.頭發(fā)花白稀疏的樣子,如“華發(fā)蕭蕭老遂良,一身萍掛海中央”。
⒋ ?〔蕭墻〕照壁,喻內(nèi)部,如“禍起蕭蕭”。
⒌ ?姓,如南朝梁有蕭統(tǒng)。
異體字
- 蕭
- ?
漢英互譯
desolate、dreary
造字法
形聲:從艸、肅聲
English
common artemisia; dejected
※ 蕭的意思、基本解釋,蕭是什么意思由飛鳥成語網(wǎng)- 成語大全-成語故事-成語接龍-成語造句-成語出處在線字典查字提供。
康熙字典
蕭【申集上】【艸部】 康熙筆畫:18畫,部外筆畫:12畫
《唐韻》蘇彫切《集韻》先凋切,音簫。艾蒿也。《詩·王風》彼采蕭兮。《疏》今人所謂荻蒿者是也。《禮·郊特牲》蕭合黍稷,臭陽達于牆屋。
又《詩·小雅》蕭蕭馬鳴。《註》聲也。
又《前漢·食貨志》江淮之閒,蕭然煩費。《註》蕭然猶騷然,勞動之貌。
又蕭條,寂寥貌。《宋玉·九辨》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註》隂令促,急風疾暴也。
又《論語》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nèi)。《何晏註》蕭之言肅也,牆謂屛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屛而加肅敬。
又斧名。《左思·魏都賦》蕭斧戢柯以柙刃。《說文註》蕭斧,芟艾之斧也。
又國名。《左傳·文十四年》宋高哀爲蕭封人。《註》蕭,宋附庸國。
又關(guān)名。《前漢·武帝紀》北出蕭關(guān)。
又姓。《潛夫論》蕭氏,殷舊姓也。
又葉音修。《毛詩·古音考》冽彼下泉,浸彼苞蕭。葉下周。《屈原·九歌》風颯颯兮木蕭蕭。葉下憂。◎按《周禮·地官·甸師》蕭茅註:鄭讀所六反,至杜子春始讀爲簫。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蕭【卷一】【艸部】
艾蒿也。從艸肅聲。蘇彫切
說文解字注
(蕭)艾蒿也。大雅。取蕭祭脂。郊特牲。焫蕭合馨香。故毛公曰。蕭所以共祭祀。鄭君曰。蕭、薌蒿也。陸璣曰。今人所謂萩蒿也。或云牛尾蒿。許愼以爲艾蒿。非也。按陸語非是。此物蒿類而似艾。一名艾蒿。許非謂艾爲蕭也。齊高帝云。蕭卽艾也。乃爲誤耳。○又按曹風傳曰。蕭、蒿也。此統(tǒng)言之。諸家云薌蒿艾蒿者、析言之。從艸。肅聲。蘇彫切。古音在三部。音修。亦與肅同音通用。甸師。共肅茅。杜子春讀肅爲蕭。蕭牆、蕭斧皆訓肅。
- 蕭的詞語 組詞
- 蕭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