藎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藎(藎)
⒈ ?一年生草本植物,莖很細,葉卵狀披針形,莖和葉可做黃色染料,纖維可做造紙原料。通稱“藎草”;亦稱“黃草”。
⒉ ?古同“進”:藎臣(原指帝王所進用的臣子,后稱忠誠之臣)。
⒊ ?古同“燼”,沒有燒盡的柴草。
異體字
- 藎
English
a kind of weed; faithfulness
※ 藎的意思、基本解釋,藎是什么意思由飛鳥成語網- 成語大全-成語故事-成語接龍-成語造句-成語出處在線字典查字提供。
康熙字典
藎【申集上】【艸部】 康熙筆畫:20畫,部外筆畫:14畫
《唐韻》《韻會》徐刃切,音燼。《本草》藎草,一名黃草,一名盭草,可染黃。
又《爾雅·釋詁》藎,進也。《詩·大雅》王之藎臣。《疏》藎,忠愛之篤,進進無巳也。
又《揚子·方言》藎,餘也。周鄭之閒曰藎。《註》遺餘。《馬融·長笛賦》藎滯抗絕。
又秦、晉之閒炊薪不盡曰藎。或作。
又。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藎【卷一】【艸部】
艸也。從艸盡聲。徐刃切
說文解字注
(藎)艸也。蘇恭、掌禹錫皆云。俗名菉蓐艸。爾雅所謂王芻。詩淇澳之菉也。按說文有藎。又別有菉。則許意藎非菉矣。從艸。盡聲。徐刃切。十二部。大雅以爲進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