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臺近·北固亭》鑒賞
原文
澹煙橫,層霧斂。勝概分雄占。月下鳴榔,風急怒濤飐。關河無限清愁,不堪臨鑒。正霜鬢、秋風塵染。
漫登覽。極目萬里沙場,事業頻看劍。古往今來,南北限天塹。倚樓誰弄新聲,重城正掩。歷歷數、西州更點。
賞析
詞題為北固亭。北固亭在鎮江城北的北固山上,下臨長江,三面濱水,形勢險要。晉蔡謨起樓其上,以貯軍實,謝安復葺之,即所謂北固樓,亦曰北固亭,歷代詩人多喜登臨吟詠,可見其為名勝之地。
“澹煙橫,層霧斂”,開頭寫淡淡輕煙橫在天空,層層重霧已經收去。聯系下文“月下”句看,開頭勾畫的是江山月景圖。可見詩人是月夜登北固亭的。“勝概分雄占”,是說當前勝景曾是英雄豪杰分占之地。劉裕曾在此起兵北伐,孫權曾在此建都定國。“月下鳴榔,風急怒濤颭。”在月光下,在萬籟俱寂中,作者只不時地聽到從江上傳來的風濤聲和打魚人的“鳴榔”聲,急風吹得怒濤洶涌。這兩句是對江上實景的描繪。面對眼前的景色,作者無限感慨地嘆道:“關河無限清愁,不堪臨鑒。”這里由上面的純粹寫景而開始抒情,由客觀及主觀。這兩句是說山河清奇,使人舉目生愁而不愿憑水觀賞。這里一則是由于金兵壓境,時局動蕩不安,因而舉目生愁;再則還因為“正霜鬢,秋風塵染。”作者頭發斑白了,秋天的風塵正在加速自己的衰老,作者在這里表達了年華易逝、功業未成的悲憤之情,用語顯得蒼涼而沉痛。
詞的上片描寫了登北固亭所見到的秋天江上夜景,抒發了年華易逝,功業未成的感慨。
換頭處以“漫登臨”一句承上啟下。作者在秋天一個月夜,信步登上滿眼風光的北固樓,久久流連忘返。緊接著作者作了回答:“極目萬里沙場,事業頻看劍。”即登樓北望中原,都是作戰的沙場,自己想要為國建功,所以頻頻地看著所帶的寶劍。寶劍本是戰場上殺敵的銳利武器,但現在卻閑置身旁,無處用武,這就把作者空有沙場殺敵的雄心壯志,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也烘托了出來。“頻看劍”這一細節描寫,把一位愛國志士的形象生動地勾畫了出來。“古往今來,南北限天塹。”這時說自古到今,長江天塹把南北分開。這既是對千古興亡事的慨嘆,更是對眼前南北分裂的批判。古往今來,歷史上有多少統治者憑借長江天塹,劃江而治;而眼前偏安江左的南宋統治者正是把長江作為“天塹”,不思收復中原。“倚樓誰弄新聲,重城正掩。”在這夜深人靜的時候,作者倚樓聆聽,居然聽到還有人在“弄新聲”,作者不禁感慨系之地問道,在這山河破碎,生靈涂炭,國家處在危急存亡之秋的情況下,還有人在“弄”新聲。這里用語含蓄,耐人尋味,談到這里,會自然地想起那“隔江猶唱后庭花”的商女,想起那“直把杭州作汴州”的達官貴人。“重城正掩,歷歷數、西州更點。”這句是說夜深人靜,西州城中敲更之聲聲聲在耳,歷歷可數。這一結句是景語,但景語亦情語也。這一聲聲更點,敲擊著作者的心,使他想得很多、很遠、很深。
詞只有七十余字,可是作者夜登北固山,既要寫所見、所聞,又要寫自己的所為和感想。而感慨,又包括國家興亡、個人功業、昔日河山、而今霜鬢等。在這種情況下,再像常見的詩文那樣,依據事物的一般邏輯,說清楚了一項內容再說另一項內容,就有很大的困難。于是作者另辟蹊徑,不管是情景、事件,還是感觸,出現在作者筆下時,都只剩下了最關鍵的一些片斷,詞中雖沒有交代這些意象的前因后果,但可以想象。想象力的調動,以及各句詞之間關聯詞句的剔除,都保證了有限的篇幅濃縮了最廣的內涵。比如“月下鳴榔”與“風急怒濤飐”的意思,在通常情況下是不甚連貫的,但這兩個鏡頭一個緊接一個地閃現在面前,就能夠從中體會到作者憂國憂民的情緒來。再比如按照內容,下半闋可以分成這么四段:“漫登覽。極目萬里沙場,事業頻看劍”、“古往今來”,南北限天塹”、“倚樓誰弄新聲,重城正掩”、“歷歷數、西州更點”,這四組詞句中就可以想到報效沙場的愿望,也可以想到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憤慨或空老霜鬢的悲哀,甚至還可以通過英雄埋沒和天塹廢棄,把第一、二兩組詞句勾通起來。想像力的調動,以及各句詞之間關聯詞句剔除,都保證了有限的篇幅發揮其最大的表達作用。
岳珂簡介
唐代·岳珂的簡介
岳珂(公元1183~公元1243) ,南宋文學家。字肅之,號亦齋,晚號倦翁。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寓居嘉興(今屬浙江)。岳飛之孫,岳霖之子。宋寧宗時,以奉議郎權發遣嘉興軍府兼管內勸農事,有惠政。自此家居嘉興,住宅在金佗坊。嘉泰末為承務郎監鎮江府戶部大軍倉,歷光祿丞、司農寺主簿、軍器監丞、司農寺丞。嘉定十年(公元1217),出知嘉興。十二年,為承議郎、江南東路轉運判官。十四年,除軍器監、淮東總領。寶慶三年(公元1227),為戶部侍郎、淮東總領兼制置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