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為春憔悴留春住》鑒賞
原文
為春憔悴留春住,那禁半霎催歸雨。深巷賣櫻桃,雨余紅更嬌。
黃昏清淚閣,忍便花飄泊。消得一聲鶯,東風三月情。
賞析
這是一首傷春傷懷之作。
該詞上闋,詞人描寫眼前所見之景,意境凄涼。通過對面前的景物如雨后的櫻桃、東風中的鶯啼等的描寫,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詞人內心的傷感以及對故人的懷念與深情。詞首句起勢不凡,為全篇定下了留春不住而輾轉憔悴的情感基調。起首二句營造了一種與歐陽修《蝶戀花》“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相類似的氛圍和心境:同樣的雨橫風狂,催送著殘春。
下闋,詞人由憐惜轉為傷懷。“黃昏清淚閣,忍便花飄泊”是倒裝句。詞人實在不忍香到春天的花瓣都飄零凋落了,夕陽黃昏之中,他只得淚眼盈盈。而就在這時候,他聽見一聲黃鶯的啼叫順著東風飄忽而至,喚起了詞人對二月陽春的深情。末句,“消得一聲鶯.東風三月情”。“消得”本來是經受得住,這里謂無法經受,因為這一聲鶯啼。喚出了“東風三月情”:此處“三月情”應指惜春之情,但此詞似含有一段隱情,表面上是欲留春住,其實是想留人,想留而不能留,或才是詩人的心痛處。
全詞表達了詞人傷春感懷之情,該詞延續了詞人一貫的悲愁之風,這種不事雕琢的凄涼愁苦之情最能觸動人心。
納蘭性德簡介
唐代·納蘭性德的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