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亭子送李司馬譯文及注釋
譯文
高高亭子位于郡城以西,直上千尺與那浮云相齊。
順著山崖向著山頂登去,群山向下覺得飛鳥更低。
半天空今馬兒陣陣嘶叫,游壺美酒本為好友而提;
坐到亭上放眼一望無際,紅花綠柳處處鶯鳥亂啼,千家萬戶連著彎彎小溪。
飲灑末醉已聽傍晚雞啼,提筆寫詩送別為友離去;
為君題詩啊,哀傷別離,春草萋萋啊,沒了馬蹄。
注釋
西亭子:虢州城西山上的亭子。李司馬:作者友人,生平未詳。
郡城:指虢州。
盤:盤旋。躋(jī):登,升。
使君:對州郡長官的稱呼。五馬:漢時州郡太守用五馬駕車。這里指虢州刺史的車馬。天半嘶(sī):在半天空嘶叫。形容亭高。
絲繩:指提酒壇的絲繩。玉壺:酒壺。
端倪(ní):邊際。
井:古時八家為一井,引申為鄉里,家宅?;叵夯丨h的溪水。
行:行酒。
點筆:以筆點墨。
解攜:別離,分手。
萋萋(qī):草木繁盛的樣子。
參考資料:
1、劉開揚.岑參詩選: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133
2、高光復.高適岑參詩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282-285
西亭子送李司馬創作背景
乾元二年(759)五月,岑參任為虢州長史。這首詩即是作者于虢州西山亭子送別友人而作的。
參考資料:
1、高光復.高適岑參詩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282-285
西亭子送李司馬鑒賞
這篇作品為送別之作,描繪西亭景物,抒寫惜別情懷。
詩的開頭四句寫登亭。首句點出西亭的方位及其“高高”的特點,次句承首句以“直上千尺”來直寫其高,以“與云齊”來陪襯其高。三、四兩句則寫登亭,用“群山”、“飛鳥”來烘托西亭之高,并點出已登上。
詩的中間五句寫登上西亭后所見景物?!笆咕羼R天半嘶”,點示主人身份并從側面寫西亭之高,與上面“群山”,“飛鳥”構成頗為雄壯的景象?!敖z繩玉壺為君提”,順便點出“送”字,并為下面“酒行末醉”伏線。接著,詩中使用一“望”字領起,寫登亭后所見?!盁o端倪”寫總的感受,意境遼闊,很符合登高特點。下面兩句具體寫景物?!凹t花綠柳”,以濃郁的互相映襯的色彩寫所見,“鶯亂啼”寫鳥聲的喧嚷,是所聞。這一句描繪出百花盛開,百鳥鳴囀的盎然春意,是西亭子周圍景色?!扒Ъ胰f井連回溪”是俯望所見,勾劃出寧靜幽美的田野風光,是山下景色。這幾句景物描繪,由近及遠,用筆極自然,深遠的景物中透露著春的氣息。
詩的后面六句寫“送”。先以不覺時間流逝,寫愿與友人相聚長久,留戀不忍別離,接著又兩處點出“為君題”,這種復唱的句式,與上文“為君提”一樣,流露出友情的深厚?!跋Ы鈹y”,直寫心懷,感情十分深摯。詩的結尾兩句:“草萋萋,沒馬蹄”,是詩人對送別的聯想。友人就要跨馬登程,而路上春草卻要沒過友人的馬蹄。以景寫情,“惜”字從中得到含蓄的表現。
這首詩寫景物,語句清新優美,意境深遠開闊。詩為七言古詩,句句用韻,一韻到底;中間以三句為一節,結尾四句皆用三字句,寫得揮灑自如,自然流暢。結尾以萋萋春草寫別情,既點明題意,又十分優美含蓄。
岑參簡介
唐代·岑參的簡介
![岑參](/d/file/p/560987bf5b4684e779de12b07b805f9d.jpg)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1-2] 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歷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 岑參的詩(37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