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理孚
王理孚,字志澄(1876~1950),又名虬髯、髯翁,龍港鎮陳營里(今江山辦事處周家車,九板橋一帶)人,在此生活了20年,21歲遷鰲江居住。王理孚晚年自編《海髯詩》,請人抄寫后自加校對。抄本和一些刪馀詩由其家族保存下來,至二十世紀末由其子王載纮復印成冊。1950年病歿于永嘉縣城(今溫州市鹿城區),終年75歲。 ...
陳賡
陳賡(1903—1961),原名陳庶康,1903年2月27日生于湖南湘鄉。出身將門,其祖父為湘軍將領。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國家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優秀領導者。新中國國防科技、教育事業的奠基者之一。1952年,毛澤東主席點將陳賡籌建哈軍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中央特科重要領導人之一。歷經北伐、南昌起義、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朝鮮戰爭,為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汗馬功勞。 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去世,終年58歲。 ...
吳之英
吳之英(1857—1918),字伯朅,四川名山縣人。早年就讀于成都尊經書院,后為尊經書院都講、錦江書院襄校、四川國學院院正。為四川維新派代表人物,曾參與組織“蜀學會”并任《蜀學報》主筆,戊戌變法失敗后,回鄉潛心著述,有《壽櫟廬叢書》、《中國通史》等書行世。 ...
許南英
現代著名作家許地山的父親許南英,是臺灣近代著名的愛國詩人。他是臺灣安平人,號蘊白,別號“窺園主人”和“留發頭陀”。臺灣安平,也就是今天的臺南市。許南英作為臺灣歷史上第二十五位進士,他的一生濃縮了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的種種際遇。他遭遇國土淪喪之痛,切身體會清朝官場的腐朽,也親身經歷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 他的命運與時代緊緊相連,手中的筆也時時捕捉時代的脈搏。他留下的詩集《窺園留草》記錄了時代的方方面面。 ...
伯昏子
伯昏子,本名眭(suī)謙,男,1966年10月生,詩人,字卬菭,號由枿齋主人,江蘇鎮江人。作品有《由枿齋吟稿》、譯詩《莪默絕句集譯箋》(“魯拜集”)等。2005年,與錢之江(莼客)、段小松(噓堂)、秦鴻(軍持)等出版詩詞合集《春冰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與檀作文、徐晉如(胡馬)、曾少立(Lizi)、高松(殊同)、陳驥(披云)在北京成立甘棠古典研習社,印行詩詞合集《甘棠集》。 ...
王冷齋
王冷齋(1892—1960),福建閩侯人。1935年冬,任北平市政府參事兼宣傳室主任。1937年1月,兼任河北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兼宛平縣縣長。盧溝橋事變爆發時,與日軍據理力爭。1946年1月,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日本戰犯時,王冷齋前往東京出庭作證。新中國成立后,任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文史館副館長,中央文史館館員。1960年病逝。 ...
周水平
邑顧山周東莊人,原名樹平,又名侃。號剛直。無錫師范畢業,民國五年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曾先后任銅山,川沙師范,上海大學專校等校教員,喜詩詞有吟風弄月詩集。民國十五年由于積極從事革命活動,組織佃戶合作自救會向地主劣紳開展減租斗爭而犧牲。 ...
陳衡恪
陳衡恪(1876.3.12—1923.9.17),又名陳師曾,號朽道人、槐堂,江西義寧人(今江西省修水縣),著名美術家、藝術教育家。陳師曾出身書生門第,祖父是湖南巡撫陳寶箴,父親是著名詩人陳三立。1902年東渡日本留學,1909年回國,任江西教育司長。從1911年2月至1913年4月,他受南通張謇之邀,至通州師范學校任教,專授博物課程。1913年又赴長沙第一師范任課,后至北京任編審員之職。先后兼任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北京美術專門學校教授。1923年9月為奔母喪回南京,不幸染病逝世,終年僅47歲。 ...
曹允文
曹允文(1875-1950) 書局編輯,校長。字慕虞,號夢漁。今無錫市錫山區查家橋人。光緒丙申金匱縣第一名秀才,因世代業醫,故暇時攻讀醫書,助父施診,后歷任上 海文明書局編輯、廣西龍城師范,湖北漢陽中學、北洋師范、常州中學等教職。復任無錫女 子職業學校,省立第三師范、縣女師,京師高等女師、交通部扶輪中學、北京大學、北京女 師校長及教務等職。又曾在江蘇都督程德全都督府政務處、無錫商埠駐津辦事處、南京兵工 署檢驗科等處工作。有《花萼集詩鈔匯刻》 ,《漁隱詩鈔續編》等。 ...
章衣萍
章衣萍(1902—1947),乳名灶輝,又名洪熙,安徽績溪人。幼年人蒙堂館,1908年赴潛阜讀書后入安徽省立第二師范學校,1921年入北京大學預科。北大畢業后,在陶行知創辦的教育改進社主編教育雜志,上海大東書局任總編輯,與魯迅籌辦《語絲》月刊,系重要撰稿人。1928年任暨南大學校長秘書兼文學系教授,抗戰后任成都大學教授,南社和左翼作家聯盟成員。著作甚豐,有短篇小說集、散文集、詩集、學術著作、少兒讀物、譯作和古籍整理等20多部,為現代作家和翻譯家。另有同名漫畫編輯。 ...
顧毓琇
顧毓琇,字一樵(1902-2002),江蘇無錫人。集科學家、教育家、詩人、戲劇家、音樂家和佛學家于一身,學貫中西、博古通今,是中國近代史上杰出的文理大師。1923年自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畢業后赴美留學,1928年畢業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是該校第一位獲得科學博士學位的中國人。他是清華大學工學院以及國立音樂院(中央音樂學院前身)、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上海戲劇學院前身)的創始人。曾任國立中央大學校長、國立政治大學校長、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賓夕法尼亞大學終身教授和榮譽退休教授。他也是錢偉長、吳健雄、曹禺、江澤民等人的老師。 ...
王亞南
1881-1932,字雅南,號六希子,齋號蓬壺精舍。江蘇江陰人。工詩詞,善屬文,善畫能書。兼工古琴。畫頗類吳昌碩。畫品在白龍山人王一亭伯仲之間。以詩畫名世。早年曾在故都教畫,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大學教授。后民國十四年又載筆東游扶桑。為彼邦藝林所推重。民十六年冬,挾藝游臺,與連雅堂成莫逆交,寄寓北投無名庵,與臺省文士,常有詩畫雅集之約,極一時之盛。足跡遍臺北、新竹、嘉義、臺南等地,書畫亦隨之流布臺灣,二年后告老歸鄉。著有《王雅南先生文壇畫集》《民國書畫家匯傳》《臺灣見聞錄》等。 ...
王樹楠
王樹楠,河北高陽人,1931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12月入伍。歷任隊長、政委,冀中軍區八分區獨立營主任,科長、副部長,軍分區政治部副主任、主任,軍分區副政委、唐山軍分區政治委員等職。副軍職離休干部。 2008年1月1日在唐山逝世,享年99歲。是中國近代著名邊吏,一生致力于中國西部開發,銳意改革,興利除弊,積極促進社會近代化,引進推廣先進技術機器設備,改革金融貨幣,興辦教育,推動新疆近代第一次開發建設高潮;治學涉足廣博,參與編撰《清史稿》、《新疆圖志》等一系列巨著,在社會上和學術界產生深遠影響。 ...
楊鴻章
男,1925年三四月出生,陜西子長人。中共黨員。1947年發仟游車隊指導員時因戰功卓著曾被授予陜甘寧邊區政府新民主主義獎章和通令嘉獎( 新華社曾在全國范圍內予以報道) 。1948年開始在陜甘寧邊區之《群眾日報》 、《西北文藝》 上多次發表自由體詩和報告文學,并和著名盲藝人韓起祥合作寫了《宜川大勝利》 等陜北曲藝。解放后正式出版了《宜川大勝利》 一書。1948年,即參加西北文聯( 以后改為陜西作協) 活動,并為會員至今。“文革”后開始寫傳統詩詞曾發表于《延河》 、《飛天》 、《中華詩詞》 等刊物,著有《三秦雜則、《華岳遠眺》 、《閑云集》等書。 ...
嚴雁峰
嚴雁峰(1855—1918),名遨,字雁峰,別號賁園居士。陜西渭南縣人。早年就讀于成都尊經書院,卒業后定居成都,成為著名的藏書家和刻書家。一生聚書十一萬卷,并筑賁園書庫以藏之。曾校刻《關中金石記》、《毛西河四種》、《明四子詩集》、《戴東原文集》、《醫學初階》等多種。遺著有《賁園詩鈔》。 ...
汪之珩
汪性情雅逸,最喜交游天下名士,鄭板橋、黃慎、羅聘、金農、李鱓、袁枚、秦上士等名流與之交往甚密,常至文園行文酒之會,留下了許多詩篇與書畫。他本人除了《甲戌春吟》、《文園集》等多種著作外,還廣征詩稿,網羅鄉獻,輯成《東皋詩存》48卷,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刻板印行。 ...
胡懷琛
1886-1938年,原名有忭,字季仁;后名懷琛,字寄塵。安徽涇縣人。30年代寓亞爾培路步高里(今陜西南路287弄)。自幼習詩,厭科舉。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游學上海,后任《神州日報》編輯。清宣統二年(1910年),加入南社。與柳亞子共主《警報》、《太平洋報》筆政,并相交相知,義結金蘭。其對新舊體詩歌和兒童詩歌均有成就,所評“宋詩如西洋油畫,善刻劃;唐詩如中國水墨山水,善寫意”,被學術界視為公論。著有《大江集》、《新詩概說》、《中國文學史概要》、《國學概論》、《南社始末》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