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郎
詞語解釋
侍郎[ shì láng ]
⒈ ?中國古代官名,明清時代是政府各部的副部長,地位次于尚書。
例兵部侍郎。
英assistant minister;
引證解釋
⒈ ?古代官名。 秦 漢 郎中令的屬官之一。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 秦 官,掌官殿掖門戶,有丞。
引武帝 太初 元年更名光祿勛。屬官有大夫、郎、謁者……郎掌守門戶,出充車騎、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皆無員,多至千人。”
《后漢書·百官志二》:“五官侍郎,比四百石。本注曰:無員……凡郎官皆主更直執(zhí)戟,宿衛(wèi)諸殿門,出充車騎。”
清 趙翼 《陔馀叢考·侍郎郎中》:“葢本執(zhí)兵侍衛(wèi)者。侍郎之官,至 漢 始有。”
⒉ ?古代官名。 漢 制,郎官入臺省,三年后稱侍郎。 隋 唐 以后,中書、門下及尚書省所屬各部皆以侍郎為長官之副。至 清 雍正 時,遞升至正二品,與尚書同為各部的堂官。
引《后漢書·百官志三》:“侍郎三十六人,四百石……主作文書起草。”
劉昭 注引 蔡質(zhì) 《漢儀》:“尚書郎初從三署詣臺試,初上臺稱守尚書郎,中歲滿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
唐 韓愈 《贈刑部馬侍郎》詩:“紅旗照海壓南荒,徵入中臺作侍郎。”
《宋史·胡銓傳》:“近者禮部侍郎 曾開 等引古誼以折之, 檜 乃厲聲責(zé)曰:‘侍郎知故事,我獨不知!’”
鄭觀應(yīng) 《盛世危言·書吏》:“自大學(xué)士、尚書、侍郎及百司尹,唯諾成風(fēng),皆聽命於書吏。”
⒊ ?古代官名。 晉 制,諸王國皆置侍郎,大國四人,小國二人,專司贊相及通傳教令。
國語辭典
侍郎[ shì láng ]
⒈ ?職官名:(1)? 秦漢時郎中令的屬官,主更值執(zhí)戟,宿衛(wèi)殿門。東漢時尚書屬官滿一年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魏晉以來只稱郎。隋朝又稱侍郎,并置員外郎,煬帝時各部置侍郎一人,為尚書的副貳,而改各司侍郎為郎。唐改郎為郎中,以員外郎為之貳,歷代因之。沿至清末,又改各部侍郎為各部副大臣。(2)? 晉時各王國皆有侍郎,大國四人,小國二人,主掌贊相威儀,通傳教令。
英語ancient official title, assistant minister
法語ancien titre officiel, assistant ministre
分字解釋
※ "侍郎"的意思解釋、侍郎是什么意思由飛鳥成語網(wǎng)- 成語大全-成語故事-成語接龍-成語造句-成語出處漢語詞典查詞提供。
相關(guān)詞語
- láng píng郎平
- láng qián郎潛
- zhuàng mìng láng撞命郎
- yù jié láng玉節(jié)郎
- shì yóu侍游
- pīn mìng sān láng拼命三郎
- shì zhōng侍中
- láng jiāng郎將
- nǚ láng女郎
- huì láng會郎
- shì yǒng侍俑
- zhān shì瞻侍
- zhù zuò láng著作郎
- cóng yì láng從義郎
- yù láng玉郎
- tiě yī láng鐵衣郎
- èr láng二郎
- zhū yī láng朱衣郎
- cháng shì常侍
- bàn láng伴郎
- yǔ láng庾郎
- féng liù láng馮六郎
- yuán wài láng員外郎
- láng jūn zǐ dì郎君子弟
- suí shì隨侍
- diāo shì貂侍
- bù láng部郎
- shì zhí jīn jié侍執(zhí)巾節(jié)
- jǐ shì huáng mén shì láng給事黃門侍郎
- jǐ shì huáng mén shì láng給事黃門侍郎
- láng guān hú郎官湖
- lú láng盧郎